猴痘:下一個新興傳染病的防治與挑戰 (文:柯乃熒特聘教授)

猴痘:下一個新興傳染病的防治與挑戰  (文:柯乃熒特聘教授)

       猴痘(Monkeypox),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猴痘病毒感染,宿主為囓齒和野生靈長類動物,透過接觸感染者或動物,或污染物品傳播給人類。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報告首例人類病例;2018年陸續有非洲外移病例。世界衛生組織 (WHO)於2022年5月陸續接獲非疫區國家報告多起病例,多來自歐洲、北美旅遊史的年輕社交及性活躍男性,至7月初全球已有6000多確診病例且快速增加中,主要分布歐洲(以英國最多、西班牙、葡萄牙次之)及美洲,成為下一個全球新興傳染病的挑戰。6月22日猴痘進入亞洲,新加坡通報首例確診病例、南韓通報疑似病例、6月23日臺灣通報首例病例。臺灣疾病管制署 (Taiwan CDC) 於6月中召開專家會議(筆者是WHO受訓認證infodemic manager,臺灣CDC猴痘專家顧問),將猴痘列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符合通報定義應於24小時內通報;目前密切監測猴痘疫情並著手整備教育訓練及購入第三代疫苗及口服抗病毒藥物。

       2022年歐美地區等非流行國家發生之猴痘疫情,潛伏期5-21天,症狀持續2-4週,致死率約為3-6%;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透過病灶、膿皰、體液、呼吸道飛沫、和受汙染的物品而感染。流行病學資料顯示,此波歐美地區病例以男性為主,大多因性行為接觸而傳染,但亦有家戶密切接觸傳染者。病例症狀與天花相似但較輕微,感染後數天,病人會出現發燒、劇烈頭痛、肌肉痛和淋巴結腫大,其中,淋巴結腫大是猴痘顯著特徵,發燒後約1至3天,皮膚依序出現斑疹、丘疹、水泡、膿皰,10天至2星期從斑丘疹發展到水疱、膿疱,然後是結痂,95%病例皮疹會出現在臉上,75%病例出現在手掌和腳掌,另,口腔粘膜、生殖器、結膜和角膜也會受到影響,症狀可能持續14-21天。

       我國疾病管制署已在網站設置猴痘專區,WHO亦發表臨床護理、感染預防和控制、疫苗接種和社區保護的指引(請見參考資料)。護理師為臨床及社區第一線照顧者,應密切注意國內及國際流行趨勢,發現疑似個案時,主動立即通報及配合衛生單位進行病例追蹤及疫情調查。民國68年次之前,大多數民眾接種過牛痘疫苗,可檢視手臂或大腿處有無圓型痘疤,但疫苗施打隨著年齡而效價下降,因此面對這波疫情,曾接種牛痘疫苗的民眾仍不可掉以輕心。病人身上的體液、飛沫及皮膚病灶包含痂皮都具有傳染力,建議醫療照護人員應穿戴手套、隔離衣、高效過濾口罩(N95或相當等級以上口罩)、護目鏡或全面罩裝備。大多數病人不需特殊治療,必要時,可提供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由於病人外表、手掌及腳掌會有疼痛搔癢的皮膚病灶,因此應教導病人避免抓破皮膚,並提供適當的疼痛控制,同時,面對病人皮膚搔癢及外表改變的心理壓力、社交隔離及安全性行為等,需給予無歧視、接納關懷的跨團隊照顧。


🔖 參考文獻:

  1. 臺灣疾病管署,猴痘專區: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G3A6nyt8JmqIUcUF5Pek6w?fbclid=IwAR1owH5DYOyHaiJSZE88wv094Bj08obVj1oM7NtNAFAoRrsLcxVAr8XYT4Q
  2. WHO. (2022).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infec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for monkeypox: Interim rapid response guidance, 10 June 202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WHO-MPX-Clinical-and-IPC-2022.1?fbclid=IwAR0nH4DxAZLi1WUOstfJ55DnJUD6UE0MarL0dtsuGPg2BT5Wefq8OHowISs

 好站連結:

瀏覽次數: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