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石曜堂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形塑擁抱改變的文化,「倒立思考」、「隨時歸零」、「苦顧客所苦」、「痛顧客所痛」,盡一切力量解決顧客的問題。「生病」不再是醫療收入的主要來源,預防、保健等觀念的興起,已經為醫療帶來「寧靜風暴」。將健康照護服務的遞送流程簡化,更加明確地標示出從『診斷』轉向『療癒』,進而回歸到『健康』的動向意念。
重新定義「醫療照護的本質」,以進行一勞永逸的改革。這包括醫療給付制度的變革,以及對醫療照護機構組織重整,並且將醫療照護的焦點導向促進病人所獲得的醫療價值上。所謂價值的定義,乃為每花一塊錢所獲得的健康結果。
醫療照護在滿足民眾對健康的合理期望與需求,最後能引致健康情況的改善。影響健康的變數非常複雜,醫療照護只是其中之一,假如我們認為低脂食物較之心臟移植對健康有更大的影響,那麼我們就必須重新規範「甚麼是醫療照護」, 「醫療照護該做些什麼」, 「醫療照護的資源應該如何配置」。假如醫學教育的目標在增進人類全體的健康,那麼醫學教育的內容就不單是「醫院導向」及「疾病導向」的教育。
台灣社會經歷過4大轉型:包括人口、流行病學、政治與經濟的轉型,接下來,則是伴隨貧富差距、債台高築、人口老化、少子化、勞動力降低等問題,及其帶來的8個D: 【Debt(債務)、Disruption(阻擾;價值觀混亂)、Deprivation(喪失;貧富差距)、Disease(疾病)、Death(死亡)、Disability(失能)、Discomfort(不適)、Dissatisfaction(不滿)】。
台灣在未來十年,必需找到有經濟價值的新醫療產業,而且這個產業最好是能符合老病人口的需求,以需求導向的創意和成長,將病人或老年人口所需要的醫療照護服務事先設想周全。在高齡人口不斷成長的台灣社會,「成功老化」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要達成「成功老化」,必需符合4大條件:不失能、有活力的健康老年(Health Aging);不憂鬱、能快樂的正向老年(Positive Aging);不依賴、有尊嚴的積極老年(Active Aging);以及不恐懼、有智慧的成功老年(Successful Aging)。
過去政府常用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作為衡量台灣經濟發展的指標,但隨著時代進步,現在應該用國民生產毛額減去防治社會病態的費用後的「NEW(Net Economic Welfare)」,當作新的國民生活福利指標,更具意義。現階段台灣發展過程的新議題,是建構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而這個環境必須包括友善的(friendly)、全人的(holistic)、療癒的(healing)、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4大要素。
基於上述理念,期「醫學教育」的重組、「健康照護與福祉體系」的再造及「健康促進」的推動,將對民眾健康提供更重要的貢獻。下列的圖表提供變革(典範轉移)的指引:
內文圖片 | 石曜堂諮議委員
精選圖片 | 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