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14 (Tue.) 14:00-16:00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台北辦事處第1會議室
講者簡介:曾思瑜教授(Tzeng Szu-Yu) |
曾思瑜教授透過環境行為科學的觀點切入,分享她早期的研究,提供高齡者居家環境與機構環境研究的方法學與通用性概念。
🟦從傳統到現代 三合院反映長者家中權力地位與角色變遷
家庭不僅是居住環境空間,也反映長者的社會關係、家庭文化與角色變遷。曾思瑜從寫碩士論文(1992年)起,就關注長者於台式傳統型三合院中的居住樣態。她感嘆儒家文化中雖推崇尊重長者,但觀察從長輩夫婦的居住空間,從年輕時的位居家中最核心、供奉神明的正廳旁房間,逐步隨著兒子成家而讓出主臥室,至晚年搬遷至家中的邊陲,甚至在老伴離開後的阿嬤晚年必須與孫兒共用房間。
在揮別農業社會往台灣工業化、都市化邁進後,家庭型態也從傳統的大家庭轉型為以核心家庭為主,使得居住形式產生極大的改變。在台灣房價居高不下的狀況,一般人一生難有幾次換屋的機會,隨著高齡化社會牽動每一個家庭,關於家庭居住的規畫更需要及早開始。
🟦 高齡者居家通用住宅概念
針對高齡者居家環境的規畫,曾思瑜認為首要重視安全性、防跌的設計,越能及早將無障礙空間規劃納入思考越好。她建議評估高齡使用者的健康狀況,當身心狀況仍有外出活動能力者,適合選擇交通便利地居住,便利移動與方便參與社交。當子女離巢後,家中需要的使用空間可以降低,「夠用就好,不用太大」,也能避免長者無法負荷過多的清掃時間與體力上的耗損。當身體逐步衰退時,除長者自身的需求,也需要一併考量照顧者的使用空間,以及用水等軟硬體、無障礙的配搭輔助,都需要以方便照顧及長者的便利性作為考量。
對於居家友善高齡改造的原則,她也從五大類的範疇,提供建言。第一,透過增加空間中的扶手、消除門檻高低差等方式,增加長輩水平移動的能力;第二,將二樓以上的高齡者寢室遷移至地面層,解決爬樓梯的困擾,來改善上下垂直移動問題。第三,放大浴廁門寬方便輪椅等進入、移除浴缸擴大洗澡空間、將廚房外移增加餐廳面積等方式,來促進日常生活動作操作的方便性。第四,也可增設器具及設備,如便盆椅;調整餐桌高度讓使用輪椅的長輩可以直接用餐,或在床鋪旁加設木質扶手讓長輩行動更有支撐輔助。第五,為避免意外事故,浴廁地面可改防滑材質,臥室和浴廁可增設緊急通報裝置,廚房則加裝煙霧偵測器。這些1990年代的研究,現在許多長者家庭多已採用。
圖1、此無障礙空間蓋造案例,將客廳的公共空間分給長輩房,增加照顧者的床位,並將浴廁規劃入房內動線。
家中上下樓梯及前院外出改為斜坡道,方便長者移動。(曾思瑜教授提供)
🟦機構空間環境營造 觀察使用者行為模式
關於機構的空間設計,曾思瑜表示有些共用原則,但更重要是取決於機構的經營理念與願景,以及考量個案使用的需求,就會衍生機構不同的風貌。關於機構的研究,曾思瑜曾經手包括自費安養中心、日照中心、老人公寓、護理之家、自費安養機構等不同類型與使用目的之研究。無論是了解自費安養者的休閒領域,或是日照中心參與者的空間與行為特徵等,對於居住型的機構/住所,需要考量許多層面與複雜性,涵蓋層面包括:外在社會環境(長者需使用的周邊設施,如公園、市場、醫院)、物理環境(建築本體)、營運環境層面(規範、活動內容、照護人力、軟硬體),結合個人條件(如身心健康狀況、年齡、性別、家庭成員、社經地位),以及了解使用者的生活行為與空間情境(如睡眠、盥洗、洗澡、排泄、飲食、移動、散步、休閒、機構活動、復健醫療、會客空間)。
舉例來說,為了觀察高齡者的行為樣態,團隊也採用了一些特別的調查方法,例如在日照中心的場域,多位調查員在每天特定的時段,每10分鐘紀錄高齡者的行為與社交參與程度、活動率,結合分析空間的規劃、活動設計進行中的活動範圍、工作人員的配置等;或於護理之家,紀錄使用者的移動軌跡,區分高齡者的活動樣態,細緻地了解長者如何在這些空間中活動與生活。[註1]
圖2、護理之家立位個案移動軌跡(曾思瑜提供)
例如對南部某護理之家的研究,綜合高齡者的生活軌跡,歸納其生活行為模式分為「安靜型」、「必須行為型」、「自主休閒型」、「被動休閒型」、「隨意無目的型」五種類別;以實際利用空間的時間比例樣態,則將長者分為「床位型」、「寢室型」、「生活單元型」、「機構型」四種型態。研究發現高齡者過半數以「自主休閒型」的生活樣態最多,能較積極規畫自己的生活。但若以活動場域停留時間,則呈現私人與公共領域兩極化的結果。近半數長者(49.58%)最常待在私人床位,其次為公共領域(36.81%)。居住於「少人房」類型(1-2人)的長者留在寢室的時間,會多於「多人房」(5-8人)的寢室;多人房型的長者則傾向於寢室外進行活動,這顯示隱私性和安全感是影響長者居住空間活動的重要因素。研究更建議對於常待在床位、寢室的長者,更需要完備床邊的空間、設備及私密性。針對如安靜型、被動性型參與活動的長者,應專門設計活動來豐富生活;並且定期由志工引導增加長輩外出活動的機會及接受外部刺激[註2],避免受機構空間封閉性影響對外連結。
她同時透過工作坊,引進日本第三版的「高齡失智症者環境支援指針」(Profession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Protocol , PEAP),協助護理之家的工作人員一起來為使用者進行環境改造,透過對照護空間進行觀察、研擬需改善的課題,進而評估現狀,透過擬訂計畫、營造新環境營造,並於使用新環境後,可以再重新回顧反省。之後持續運作這樣的循環方式,來打造友善的照顧空間。
圖3、有關環境支援的具體項目(曾思瑜提供)
🟦提升自我照顧能力 從小培養
針對老後生活,曾思瑜建議每個人應該從年輕時就要先建立照顧自身健康的意識與責任。曾留學日本的她,觀察日本的國情很重視飲食和生活習慣,例如從小就須學習煮食等生活能力,但台灣則為升學考試導向,對其他發展較不重視。而日本政府的長照制度,從2000年起實施的介護保險,從年輕就須繳交照護稅,待年老時則享有九成支出由政府保險負擔,政府也推行許多關於高齡住宅改造的方案。台灣目前在這些項目的發展都還在啟蒙階段,未來政府與國人還有很多須一起著手進步的空間。
註1:這種探討「人―地關係」的方式,稱為時間地理學(time geography),結合地理學和社會學,探索將人與所處的場域的互動關係,連結活動、時間、空間三項度,來重構使用者的生活樣態。
註2:參考資料:曾思瑜, 王伶芳, 2006, 機構入居者生活行為模式之研究―以南部某護理之家為例,《中華民國設計學報》,Vol.11, No.2,pp.115-137. (TSSCI)
✍ 撰文 | 張芸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閱 | 許志成執行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曾思瑜教授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建築與室內設計系 |
活動剪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