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20年COVID-19疫情出現以來,護理人員需嚴守個人防護裝備穿戴、社交隔離、應變性遠距工作等,在全球疫情大流行的照護前線堅守岡位,但也經歷及感受到外界難以體會的恐懼和不確定性。許多病人因害怕 COVID-19而遠離醫院、避免檢查或治療,導致返回醫院時病情更加嚴重,在不斷變化和不確定的工作環境中,加劇臨床護理師的身心疲憊與倦怠。
世界衛生組織將防疫倦怠(pandemic fatigue)定義為“人們對生活中持續和未解決的危機之自然和預期反應,它表現出對遵循COVID-19政策和防疫指引的消極情緒、疏離和絕望”。疫情期間,臨床護理人員可透過幾種方式渡過防疫倦怠:(1)優先考慮個人的基本需求:在照護病人的同時,也需考慮個人基本需求,包括飲水、營養、睡眠和運動,確實執行每日需求盤點,以確保處於最佳的健康狀態。(2)持續評估感染風險:為維持正常生活,可重新參與日常活動,但需持續評估其風險程度,以降低感染和病毒傳播。(3)練習自我慈悲與正念減壓:在疫情期間,降低個人期望,以減輕壓力並接受無法做到所有一切,保持從事讓自己快樂的事務。在難過或痛苦的時候,自我慈悲與正念減壓是對抗焦慮和負面情緒的保護因子。(4)請求協助:因倦怠而感到孤立與孤獨時,應儘早尋求支持與協助,必要時,可透過諮商或治療,以減少倦怠感並處理負向情緒。(5)評估和改善工作環境:醫院或機構管理者,應提供充足的設備及物資、彈性運用人力、足夠的專業訓練和支持、以及鼓勵發展創新照護模式,以確保護理人員的照護能量。
疫情影響下,健康照護人員處境面臨更多的挑戰。而護理人員是防疫的重要骨幹,在照護病人的同時,其防疫倦怠需要政府與醫療院所加以重視,有效處理防疫倦怠,以維護最佳的照護品質與病人安全。
好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