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健康風險及溝通 — 打造高齡者的友善交通環境

環境健康風險及溝通 — 打造高齡者的友善交通環境
✍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閱 | 吳季娟所長 交通部公路總局新竹區監理所

根據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 https://roadsafety.tw/ )統計[1],高齡者(65歲以上)交通事故死傷統計,從106年開始,每年死傷人數皆持續增加,原因在於高齡者視力、反應和行動等身體機能下降,對路況判斷及緊急應變能力不佳,往往在車禍事故中死傷較為嚴重,故「高齡駕駛」和「長者步行安全」為打造友善交通環境的重要環節。


(圖1:交通部道安資訊查詢網/趨勢分析-歷年趨勢/高齡者65歲以上)

台灣雖已邁入高齡社會,隨著超高齡社會預估將於2025年來臨,屆時將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但也因如此,從文化、價值、行為、制度、政策等都無法跟上老化的速度。

根據警政署統計,高齡的行人死於輪下,高風險時段為視線不佳的清晨及黃昏,分別為凌晨四點至上午八點、晚上六點至八點,主要肇因是行人違規,不走行人穿越道、未依號誌行走、未注意左右來車,其次是駕駛未禮讓行人。

往往汽機車轉彎不禮讓,高齡者為著自身安全只得「人讓車」,如此一來原本已經不夠過馬路的秒數更是不夠用。不少高齡者習慣早晨或傍晚外出運動、逛菜市場,容易被汽機車撞上,由於身體脆弱,車禍死亡率偏高[2]

🟦 交通事故死亡人數中,高齡者占了四成
依據道安資訊查詢統計,民國110年1月到12月的道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數高達2,990人,平均每日約8人死亡,而65歲以上的高齡者即占全體近4成,「高齡交通事故」的死亡風險高居各年齡層的首位。

交通部政務次長陳彥伯說,交通事故嚴重程度有上升趨勢,交通事故6成在路口,每年1,300多人不幸罹難,很多原因是疏於禮讓。同時,高齡者車禍死亡人數以機車與行人最多,占7成5以上,顯見「高齡交通事故」的死亡風險最高,最需要關注與改善[3]


🟦「環境健康風險及溝通」:交通風險
「交通風險」是「環境風險」中比較特殊的一類,跟一般環境傷害有幾點不同:

  1. 通常其肇事者與受害者比較明確,傷害顯現的時間短,造成傷害的因果關係比較直接明確,這與空氣、水質、土地污染的影響範圍廣、影響可能要長時間才浮現,因果關係難確定,有本質上的不同。
  2. 單一交通風險事件發生時,其影響面較局限於特定對象,而一般環境(空氣、水質、土地、食品)風險事件發生時,影響較大範圍且影響對象涵蓋較廣。
  3. 交通風險通常有保險,亦即以個人事前繳費的形式,以求將潛在風險平均轉嫁給投保的群體。有政府立法強制的保險項目(如汽機車強制險),也有自願的保險項目。而一般環境(空氣、水質、土地、食品)的風險很少有保險,可能也因其因果關係難以鑑定。
  4. 交通事故,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受害者,而很多人都有可能成為肇事者。這有別於一般環境風險常由少數污染源造成,而讓廣大民眾受害。
  5. 交通事故,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肇事者,所以要管理交通風險需管理許許多多的個人行為,而其它環境風險可能只要管理少數污染源,牽涉到的人較少。一般環境(空氣、水質、土地、食品)風險通常涉及利益(如工廠不願承擔減少污染的支出),動機較明確。個人的交通行為則有許多隨機性的變數。
  6. 交通風險是一項普世風險,任何國家都有此風險,不論先進國家、開發中國家或未開發國家都存在此項風險,也不論都市或鄉村,凡有道路及機動車輛的環境都面臨此風險的威脅,差別只在於風險高低而已[4]

🟦 給高齡者安全回家的路

根據道安資訊查詢網,民國110年全國交通事故的總件數達358,190件,較109年減少1.2%,不過從「道安資訊查詢網」全國歷年死亡人數觀察可知,車禍死亡人數從106年開始逐年持續攀升,至民國110年因車禍死亡人數達2,990人,其中65歲以上長者交通事故死亡數為1,151人,占所有死亡人數近四成。​

高齡車禍致死案中,當然不乏擅自穿越馬路者,不過有更多原因是車子不禮讓行人、車速過快反應不及、轉彎緩衝區域不夠,或者車輛的視覺死角等問題而產生。其中有很多可以靠動線修正或透過強力執法及宣導來改善。

以紐約市為例,他們為了保障行人安全而推動及倡議「Vision 0願景零」計畫,願景零是一項全市範圍的倡議,他們認為政府的首要任務是保護公眾,而一個安全的街道,是所住民最基本的期待。他們認為交通中的傷亡並非不可避免的事故,可以通過工程、執法和教育來達成。

紐約市交通局並且擬定Safe Streets for Seniors(老人安全街道)計畫,盤點全市高齡者交通事故最頻繁的地點,分析事故原因並且加以改善。有的是增加三叉路口的安全停等區域,也有將部份路段改成行人徒步區或將行人斑馬線內縮,以增加轉彎緩衝時間。

自2009年以來已實施227個街道的改善計畫,使全市每年的老年行人死亡人數減少了17%。紐約市人口約850萬人,自該計畫實施後,平均每年高齡行人因車禍死亡人數約54人,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6.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

相對於紐約市,台北市在2020年共有34名高齡行人因車禍身故,而台北市人口數約260萬人,換算起來平均每年每百萬人約有13個高齡人口因車禍死亡,約是紐約市的二倍,這表示我們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5]

🟦高齡化社會,提高長者交通安全意識非常重要
台灣近幾年逐步走向高齡化社會,提高長者交通安全意識顯得非常重要,警方透過日常觀察發現,長者以步行為多數,而多數長者對於行人的交通規則及安全觀念並不熟悉,例如穿越道路時應該行走斑馬線;清晨或夜間散步的時候要穿著亮色衣服或配戴反光物件等[6]

新北市社會局老人福利科長林妏燕表示,高齡者以機車代步或步行,分析傷亡原因為高齡機車駕駛人未依規定讓車,和高齡行人未依規定行走行人穿越道,未遵守交通規則。

林妏燕科長指出,為改變高齡者認知與行為,並加強高齡者的道路安全意識,社會局推動高齡道安教育宣導,期望強化高齡者對道路安全的認知及降低發生事故的風險,保護高齡長者生命安全[7]

新北市副市長陳純敬表示,高齡者因生理退化,反應緩慢,要特別守護他們的道路安全,防範高齡長者事故是現階段道安的執行重點[7]

迎接高齡社會(aging society)的當下,這使得從『易食』、『易醫』、『易住』、『易讀』到『易行』等等的友善生活環境,是有它整體規劃的必要和迫切性,依此觀之,上述針對高齡長者的行路安全議題,理當是要通盤地檢視眼前不甚方便和有所阻礙的各項設施設備,也就是說,除卻十字路口及其行進之間的人身安危外,涉及到路面、梯間、樓板或廊道的諸多人為障礙與制度排除[8]

如何因應高齡化的發展,讓社會認識老化、退化所形成高齡者認知功能、肢體能力、眼睛的視野、聽力的退化、行動的反應能力等的改變,如果高齡者人口將佔有社會的20%以上,也就是每五位就有一位高齡者時,更應該提供高齡友善的交通環境,讓高齡者敢於出門[2]

打造適合高齡者的友善交通環境、提高其交通安全風險意識,值得政府及社會更多關注與努力,讓長者樂齡且樂活。

🔖 參考文獻:

▶ 資料
[1] 道安資訊查詢網:「趨勢分析—歷年趨勢 高齡者(65歲以上):https://bit.ly/3rA2BV7
[2]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高齡友善環境:大眾運輸篇】不只博愛座爭議,高齡者的交通環境處處布滿地雷: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44982
[3] (UDN)交通事故身亡高齡者就占4成 交部要招更多「路老師們」:https://udn.com/news/story/7266/5827710
[4]【出版品】環境健康風險及溝通—第四章(背景風險:以交通風險為例):https://forum.nhri.edu.tw/book-110-4/
[5] (元氣網)「張慶光/給高齡者安全回家的路」: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631/6050535
[6] (中時新聞網)「警護銀髮族 向高齡者宣導交通安全觀念」: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10510001411-260421?chdtv
[7] (yahoo新聞)「高齡交通事故攀升 去年高達95死」:https://bit.ly/3ufQ4HW
[8]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除了請高齡行人過馬路時把手舉高外,還可以多做什麼?」:https://www.npf.org.tw/1/21203  

▶ 照片
道安資訊查詢網 ( https://roadsafety.tw/ )
圖1:全國歷年死亡人數—高齡者(65歲以上) / 數據擷取時間:民國111年4月18日


📒 延伸閱讀:
論壇出版品 環境健康風險及溝通

瀏覽次數: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