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吳慧菁系主任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
近幾年,新聞時常出現有關攜子自殺、殺子後自殺、狠父殺子、藥癮同居人虐待兒童等社會哀慟事件發生,這些悲劇的發生,民眾與媒體急需找一個可以出來「負責」的人,讓這樣的事件看似有一個解方,而這個矛頭經常指向家防中心、社會局、心衛中心、矯正機構或一線服務相關人員與單位,事實上,誰都不願悲劇發生。仔細推探究事發因素,經常發現這群人可能為「曾經在案或已經結案,甚至是被通報多次但從未開案的族群」,到底在服務系統中,哪一個環節出了漏洞,讓這些家庭或服務對象被遺漏了呢?這樣的狀況如何能預防?另外,這群存在「風險」的家庭,家長合併精神疾病、物質濫用或是受刑人議題,其複雜性及特殊性極需資源挹注、積極提供持續照護。
為此,「風險家庭照護:領域建構與人才培育」論壇特別邀集政府相關單位、民間組織代表及專家學者,針對上述族群進行討論,研擬可行之政策建言。本報告主要內容涵蓋「風險家庭」的定義與成因;歐洲各國、澳洲、紐西蘭及香港等多國他山之石模式,觀摩參考他國面對相似議題的族群之政策制定,發現各國十分強調預防性政策,重視易受社會排除及污名化之弱勢族群的「親職教養能力培訓」、「在地化一站式社區服務」、以及「服務不漏接的整合性」,此亦是我國較為缺乏的部分。另外,有鑑於對此族群的專業人力與知能缺乏,也可能因不熟悉或汙名,而產生的恐懼擔心與排斥服務;此現象在台大社科院辦理的春季論壇充分反映出實務場域人力不足、專業訓練不精之反饋,本報告亦蒐集全國大專院校社會工作學系、犯罪防治學系及心理諮商學系的開設課程清單,整合各大專院校在物質濫用、司法矯治領域的課程訓練,認為未來設計相關課程時,能打破科別主義,發展設計更細緻的內容,並能去除刻板印象與烙印,強化親職能力與家庭功能、促進回歸社區、以回應全球化下社會問題的動態變化。
最後,期待本論壇研究之產出能作為社會工作領域、司法領域、犯罪領域、心理與健康領域之運用外,亦能作為政府相關部門在研擬政策時之參考,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友善以及自由自在的社會。
📒延伸閱讀: |
---|
110年議題 風險家庭安全照護:領域建構與人才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