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失眠知多少? 談藥物及非藥物處置的利與弊
✍ 撰文 | 吳佳儀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重要的一環,然而台灣民眾的失眠問題與安眠鎮靜類藥物使用之盛行率相當高,幾乎每3-4人就有一人使用過安眠藥,且不分醫療科別。然而,研究發現就醫或非就醫民眾普遍對於正確及安全用藥的識能或遵從性不佳,特別是老年族群,失眠問題處理不當或安眠藥劑濫用將導致嚴重的身心健康問題,例如跌倒、車禍、專注力降低、記憶障礙、日常功能影響、人際關係低下等,且常與精神疾病(特別是憂鬱症、焦慮症)共病。為有效預防民眾誤用、濫用或依賴安眠鎮靜藥物,對於安眠藥使用問題的早期辨識、精準評估、成功轉介、以及持續追蹤等,皆迫切需要大眾知能教育的提升,以及醫療專業服務的介入。

失眠的處遇可分為藥物及非藥物兩類,其中藥物處置是較常見的方法,包括benzodiazepines, “z‐drugs”, melatonin receptor agonists, selective histamine H1 antagonists, orexin antagonists, antidepressants, antipsychotics, anticonvulsants, and non‐selective antihistamines等數種處方(Krystal et al., 2019)。用藥並非失眠處置最佳的方式,安眠藥也常帶來負面影響,歷史上名人如蔣經國總統的失眠困擾與安眠藥戒除經驗是很好的例子(https://reurl.cc/ar6p2Y),他在日記中所揭露的經歷,警惕世人重視壓力自我管理及安眠藥危害的議題。然而,藥物並非國際間推崇的首要處置方法,非藥物治療方式中如「失眠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是具實證基礎的失眠治療首選(Krystal et al., 2019),其優點為無成癮副作用、短期之療效等同安眠藥、長期療效較安眠藥具持續性;缺點包括:療效尚缺乏強力證據、介入費時且無法如安眠藥般短期見效、需醫療團隊長期追蹤以維持療效然病患易不遵從等議題。多國失眠處遇指引中雖推薦非藥物治療方式作為優先處遇之考量,部分文獻卻指出民眾尋藥的習慣或醫師優先施以藥物治療的做法長久以來恐怕削弱非藥物治療介入的可行性,未來值得更多研究或實務中的評論以形成更合適與完整的失眠管理策略。

 參考資料: Krystal ADPrather AAAshbrook LH. (2019). The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somnia: an update. World Psychiatry. First published: 09 September. https://doi.org/10.1002/wps.20674. 109年議題:「台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