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06 (Tue.) 14:00-16:00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台北辦事處第1會議室
講者簡介:徐業良教授 |
老人福祉科技(Gerontechnology)興起於1990年代,徐業良教授在2000年開始接觸該領域,並於2003年成立國內首座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徐教授特別強調,福祉科技重視的是設計(Design),科技只是輔助角色,目的是要支持照顧者與使用者,減輕照護負擔,並協助被照顧者能夠自主生活與持續參與社會。老人福祉科技是一個跨領域的知識與應用,不同領域的專業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著力點。福祉科技不只有研發產品,而是必須真正讓設計與需求落實於生活的需求之中。包括健康、住家、行動能力、溝通、休閒、工作等,都是高齡福祉科技關心的領域。
徐教授除了學者身分,也參與產業經營,在2016年更成立世大福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更加擴大他的視野與思維,不僅滿足於研發的創造力,而是必須確確實實地研發出產品,並勇於面對銷售市場的現實考驗,這些挑戰都更提醒他必須仔細地去考量使用者的需求,才能讓消費者心甘情願買單。他分享研發思維考量包括:人性需求(Human desirable)、技術之可行性(Technology feasible)及商業可行性(Business viable)三面向,其交集點就是創新(Innovation)。在其主編的國際期刊《Gerontechnology》,投稿的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六大面向:(1)生理、行為偵測和健康平台建立;(2)科技輔具;(3)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的社交平台;(4)為增強生理跟認知能力之科技介入;(5)照顧機器人;(6)設計方法、教育、文化、商業模式、政策等。徐教授特別指出,科技設計與研發,必須考量高齡者個別身體狀況與需求,且不需要追求一樣產品要完全解決(total solution)所有需求,而是提供針對性、彈性化、共通規格之系統,並研發生活中就可以使用的產品類型(如床墊、智能巧拼等);更重要的是,產品的操作要符合長輩以原本使用習慣,而非要透過學習使用,才能免除長輩對高科技的恐懼感,提高可近性。此外,針對科技產品的研發,徐教授他們也避開居家環境影像蒐集以保障隱私,也排除非必要性之居家生理性監測的產品開發,更重視於結合對長者生活習慣與社會行為的了解,而產製的商品。
對於未來國衛院承接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的統籌角色,徐教授對於未來高齡福祉科技的研究提供四項建言:(1)科技需求內容應由照護機構與社區為主體並擁有主導權,反映實際照護所需,學術單位或科技公司擔任輔助角色;(2)計畫的重點應該協助需求者使用既有成熟的智慧科技產品,並進行客製化實務應用,而非不斷重新開發產品或系統;(3)審核計畫的重點應該關注科技導入是否能真正符合照護機構和社區所需,而非只是考核軟硬體的建置與產品功能面向;(4)科技使用要如何讓使用者或使用單位能長期永續經營與維護,例如操作之基本能力、器材維護之經費等。過去,徐教授經常審議許多來自不同單位卻內容類似的研究內容、重複性的平台建置,他並特別期許國衛院應該成為眾多學術單位的領頭羊,協助整合、分配資源及規劃國家整體之研究面向,並串聯各學術與研究單位的強項與特色,修正零碎化、多頭馬車的計畫執行方式,才能避免虛耗及把握時間因應高複雜度的高齡社會。
✍ 撰文 | 張芸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閱 | 許志成執行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徐業良教授 元智大學機械系 |
20210406簡報分享
活動剪影

吳成文總召集人(中間)、張仲明副總召集人(右四)、許志成執行長(右三)
洪培凱副執行長(左四)、賴榮年教授(左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