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1-12 (Tue.) 14:00-16:00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台北辦事處第1會議室
講者簡介:李玉春教授 |
李教授認為長照的核心價值,在於滿足個案與家庭需要,促進高齡者獨立自主、減輕失能,維持與提高生活品質與尊嚴,並能夠讓長照體制與財源永續經營,創造有效率及可負擔的共享制度。本次演講透過了解過往長照制度的發展歷程,分享長照保險制度研擬之歷程、發展與契機,及現有制度待精進之處。
台灣長照制度的發展脈絡,仿效歐洲之社會福利制度國家,採稅收制度,由國家承攬照顧責任。台灣長照基金目前的來源為菸捐、遺產稅、房地合一稅與預算等;但菸稅可能因吸菸率下降而減少,而我國租稅負擔率約為13% GDP,相較於歐美或其他社會福利國家為20%-40%,稅收偏低。長照2.0在2018年改革之後,已大幅提高覆蓋率與長照人力資源。但仍面對的問題包括:財源長期恐難永續、資源與量能仍不足、限制家庭移工與機構照顧服務給付、缺乏鼓勵復能優先、提升品質誘因。在行政管理層面,地方政府負責管理雖能因地制宜但可能造成不公、且較缺乏特約管理經驗、亦較難與健保整合。此外A個管單位若同時為長照服務單位易發生利益衝突。
長照保險制度之保費來源,除來自政府補助之外,另由民眾與雇主量能付費、共同負擔保費,在人人都繳保費的狀況下,可擴大費基、增加財務充足性與穩定性,並強化個人的財務責任,由人民共同監督,回應社會需求;因財務規模擴大,給付範圍可擴大、可整合正式與非正式(家屬)照顧等資源,服務選擇彈性更高。復因台灣之健保跟勞保都是實施社會保險,僅長照採稅收,若未來能回歸長照保險規劃,較符合公共政策「路徑相依」(path dependence)的原則。在實務層面,長照2.0已採用長照保險的特約管理制、需要評估量表、給付核定CMS(case-mix system)等。未來建議回歸單一窗口照顧管理,並持續精進給付支付制度,以論質支付鼓勵復能優先、提升服務品質。另在偏鄉因交通不便資源無足,建議仿效健保IDS方案(註1),提供整合照顧服務。
李教授表示,未來台灣長照政策之走向,因應長照需求人口快速增加,若持續採稅收制,可能需增加稅收來源,如過去曾擬提高營業稅率,但可能跟國民年金競爭財源且須避免物價波動。另外更可能的走向是朝向第三條路:兼具社會保險與稅收財源,在現有稅收外加徵保險費以擴大費基。她更指出,制度設計的關鍵,除了財源,最重要還是要站在個案觀點思考,能否提供好用且能滿足基本需要的服務模式,否則很多家庭仍使用外勞(長照變短照)。此外,會中討論提及醫療、健保和長照的整合與轉銜服務,李教授建議,必須同步進行健保論量計酬的改革,減少病人長期社會性住院、在不同醫院間流轉等虛耗資源、逃避面對本應歸屬於長照範疇的問題;並釐清醫療給付、長照給付與福利服務的權責劃分,減少重複浪費;另外應藉支付制度改革、強化照管品質與資訊系統的介接才能促成服務整合。無論未來政策規劃的走向為何,都需盡早研議及發展配套措施,以強化行政體制、兼顧區域發展與健康平等問題,才能集結社會力量,自助、互助、他助。
■ 註1:「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昇計畫(Integrated Delivery System,簡稱IDS計畫)」,目的在於藉健保給付,整合公私資源,提供偏鄉地區整合醫療服務,解決偏鄉有健保無醫療的窘境。
✍ 撰文 | 張芸菁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閱 | 許志成執行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李玉春教授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 |

由左至右為張仲明副總召集人(左)、許志成執行長(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