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江宏彬科主任 亞東醫院藥學部、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時節邁入秋冬季節,每當寒流來襲時,天氣總會變的濕又冷,也就十分容易讓鼻腔的鼻黏膜敏感,讓鼻過敏更為嚴重,也因此在秋冬季節,因過敏而就醫的人數總是居高不下,「過敏」是種因人體免疫系統失常,致使對自然環境中過敏原產生反應的一種現象,過敏反應會被特定的物質(過敏原)所誘發,當人體免疫系統特定的免疫細胞與過敏原接觸時,會產生特定的抗體IgE(免疫球蛋白E)。
這些IgE抗體在與過敏原結合後,會刺激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發炎物質,並使其產生過敏發炎反應,症狀則會因釋放組織胺之身體部位的不同而有其差異,如:眼鼻發癢、流鼻水、流眼淚、呼吸急促…等症狀[1]。
隨著醫學知識日新月異的進步,我們已了解到過敏疾病是一種與多重基因遺傳有關,經由外在環境因素作用,所產生的慢性過敏性發炎反應,常見誘發過敏的因子,舉凡:過敏原、溫差、濕度改變…等,也因發生在人體部位的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名稱,例如:「氣喘」發生在氣管、「異位性皮膚炎」則是發生在皮膚,而「過敏性鼻炎」則是發生在鼻腔。
一、針對「過敏性疾病」的治療,可分為以下兩種:
(一) 找出病人的過敏體質或其致敏原:遠離過敏原,如:塵蟎、蟑螂、貓狗等有毛寵物、黴菌或花粉…等,以避免讓發炎反應更加劇。
(二) 選用適當藥物、積極治療:經過敏免疫學專科醫師給予適當的抗過敏發炎藥物,以改善累積在病人身體內的過敏性發炎反應[2]。
二、常見的抗過敏藥品有以下幾類:
(一)、抗組織胺(Antihistamines)
可分成第一代及第二代的抗組織胺,這一類的藥品依治療目的不同,有口服、針劑、眼用製劑等。第一代的抗組織胺相對有比較強的鎮靜副作用,容易引起頭暈、嗜睡等,因此如果要操作警覺性比較高的工作如開車或操作精密儀器等,以及老人家及學生要審慎評估使用。另外也有抗副交感神經作用的效果,因此有攝護線肥大、青光眼的病人使用要小心。第二代抗組織胺的藥效通常可維持比較久,一天使用1-2次服用也較方便,此外鎮靜的副作用也相對比較輕微,但部分藥品有些果汁會影響到療效,因此服用時務必使用白開水吞服。另外部分會做成複方藥品含有麻黃鹼,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等的病人要避免使用。
(二)、肥大細胞穩定劑 (Mast cell stabilizer)
代表藥品為cromolyn,臨床上可用於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性治療,抑或是過敏症狀的預防性投藥。研究發現該藥的全身性副作用輕微,一般的給藥頻率需每日3-4次,劑型設計包含全身性口服藥品、鼻噴劑或眼用製劑等。
(三)、類固醇製劑 (Corticosteroids)
類固醇主要是負責身體的免疫調節,並能抑制發炎反應,進而減少釋出過敏介質及其化學反應。雖然使用效果顯著,但相對的大家也比較害怕它的副作用,如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骨質疏鬆、變胖等,不過這些通常是長期大量且不正確使用下造成的,如果是在醫師監測使用下相對是比較安全無虞。這類藥品依治療目的不同,有許多不同的使用途徑,如口服、針劑、皮膚製劑、眼用製劑、鼻用製劑等。
(四)、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Leukotriene antagonists)
可經由降低人體發炎介質白三烯素的活性,減緩氣喘發炎所引起的症狀,主要用於治療有氣喘、過敏性鼻炎的病人。使用時要注意這類藥品是不適合用於治療急性氣喘發作,有肝臟疾病或苯酮尿使用前也要告知醫師,經由醫師評估使用。
每一個人的體質及病況都不一樣,建議經由醫師評估選擇最適合的藥品來治療,並確實依照藥袋指示正確服用,切勿自行購買來路不明的藥品,以免治病不成反而傷身。
🔖 參考文獻: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7月8日-世界過敏性疾病日(World Allergy Day)。取自 https://forum.nhri.edu.tw/r153/ (2023/08/28)
- 亞東紀念醫院。小病難纏 談小兒過敏性鼻炎。取自 https://www.femh.org.tw/magazine/viewmag?ID=11023 (2023/08/28)
精選圖片 | freep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