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衛生組織定義早產兒為:在孕期20週~37週前生產者。臺灣少子女化問題日益嚴重,2022年生育率在200個國家和地區中敬陪末座。依據國民健康署110年統計,臺灣早產兒發生率為10.61%;換言之,每10個新生兒當中就有1位是早產兒。出生體重及週數越低的早產兒面臨問題越多,更容易影響日後生活品質,增加醫療及社會成本。
早產兒出生狀況未臻成熟,需專業照護協助其順利在母體外存活與成長。國泰醫院照護過程秉持「人本關懷、精進創新」理念,致力將全人照護融入早產兒照護中,以降低合併症發生,有效提升存活率及未來發展品質。早產兒照護包括下列幾個面向:
(一)早產兒方面:
- 加強護理人員急救訓練。舉辦高擬真及各項加護訓練,並建立早產兒處置規範,於早產兒出生10分鐘黃金時間內,快速穩定其生命徵象,提升出生後的急救品質及存活率。
- 以實證為基礎的早產兒照護。建構以個案為中心的照護計畫,於早產兒住院期間執行發展性照護,包含日夜週期性光線、袋鼠式護理、非營養性吸吮、寧握護理、按摩、觸覺/肌體感覺刺激、行為評估技巧與擺位等,增加氧合、促進自我安撫及穩定發展,減少醫療環境造成的身心壓力,以縮短其住院天數、提升日後神經發展等成效。
- 建立早療追蹤模式。於早產兒返家後進行早產兒出院後之照護及發展評估,定期追蹤其生長、營養狀態、視覺、聽覺、心智發展、神經肌肉與粗細動作的發展,以早期發現其發展是否遲緩。將早產兒照護從醫院銜接到社區,藉由追蹤評估發現問題並轉介,達到早期介入提升療育效益,降低合併症的發生。
(二) 家屬方面:
- 陪伴支持早產兒家庭渡過艱難育兒階段。建立出院會談機制及製作返家照護影片、提供個別化居家護理指導等,使早產兒返家後能獲持續性照護,減輕父母焦慮與負擔。
- 舉辦早產兒父母座談會。依父母需求舉辦育嬰經驗分享、提供正確衛教資訊、心理支持、協助紓壓、訊息交流及分享心理歷程與照護技巧。
隨著照護品質不斷提升,臺灣早產兒存活率已提升至80〜90%,然早產併發症仍是導致5歲以下兒童死亡的首要原因。護理人員應正視早產衍生出的健康議題,推廣早產的預防與教育,鼓勵社會大眾一起關懷並持續追蹤早產兒慢性問題,幫助早產兒及其家庭點燃信心與希望,陪伴這些巴掌仙子活出健康快樂的人生。
精選圖片 | 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