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天就容易抑鬱傷感?小心! 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疾患」

到了秋天就容易抑鬱傷感?小心! 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疾患」
✍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評 | 鄭懿之主治醫師 亞東紀念醫院精神科

「高樓目盡欲黃昏,梧桐葉上蕭蕭雨。」每到秋季,對於生命流逝的感覺就會顯得變得特別的明顯與清晰,一般民眾在秋季時容易從內心中產生憂鬱感傷的情緒,即俗稱的「悲秋」。

時序進入秋季,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你是不是也常覺得胸悶、愛睏、提不起勁,一整個人懶洋洋的、或是情緒不穩定?小心囉,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疾患(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 簡稱SAD」[1]

世衛組織—「World mental health report: Transforming mental health for all」網頁中指出:精神衛生的需求很大,但其相對的應對措施不夠,也不充分,在現今國家中「心理健康」問題十分的普遍,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8的人罹患精神疾病,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因性別與年齡而有所不同,但是不論男女性別,「焦慮症(Anxiety Disorders)」與「憂鬱症(Depressive Disorder)」都是最常見的類型。

據統計,平均每200位成年人中有1人患有「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而精神疾病(Mental Disorders)則被認為是「失能損失人年數(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的主要原因(所謂的YLDs是指:因罹患某疾病,造成生病這期間因健康狀態損失的健康生活的年份[2])

當中,尤以「思覺失調症」急性發作時,它所造成的健康損害最大,有思覺失調症或其他嚴重精神疾患的人,相較一般常人,平均早逝10到20年,且大多死於可預防的身體疾患。

總體來說,精神疾病所導致的經濟負擔相當的可觀,其所造成在「生產力上的損失」及「其他間接的社會成本」往往超過醫療保健本身的費用。在經濟上,「思覺失調症」是社會人均成本最高的精神疾患。

儘管「憂鬱症」與「焦慮症」在人均花費相較之下較低,但因為是最普遍的精神疾患,所以相對也造成了國家巨大的負擔,除此之外精神醫療的服務也有嚴重不足的問題存在;現今世界各地的心理健康系統在資訊、研究、管理、資源以及服務上也都存在著極大的差距以及分配不均的狀況。

在疾病的診療上,其他類型的疾病往往都優先於心理疾患,在精神衛生預算中,「社區心理衛生保健」一直以來都有著預算吃緊的狀況,平均來看,各國專門用於心理衛生的預算不到其衛生保健預算的2%;甚至,在中等收入國家,70%以上的衛生保健支出仍是使用於「精神醫院」;更有一半以上的國家,平均每20萬人之中才有1位精神科醫師。

在低收入國家中,可用且有效的精神疾病藥物也是十分的有限 ,大多數被診斷出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並沒有辦法獲得適當的治療,因此「世界衛生組織」說:「精神衛生的需求很大,但相對的應對措施不夠,也不充分[3]。」

🟦認識「季節性情緒疾患(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天氣漸漸轉涼,每當傍晚時分、下班離開公司時,抬頭時天色已黑,總是在心裏頭感到一股淡淡的哀愁與感傷。
每到季節轉換時刻,你是否也會有些許的心情低悶,有時候甚至會有沒食慾、對生活怎樣也提不起勁的感覺;綜合上述現象,身心科醫師表示這可能是「季節性情緒疾病」。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陳致遠主任表示「季節性情緒疾患」又可稱為「冬季憂鬱症(Winter Depression)」,此類患者會至少連續兩年出現季節性的情緒疾患,主要的症狀有「憂鬱、無力、無價值感、難以專注、食慾改變、與睡眠障礙…等重度憂鬱的症狀[4]。」


✅ 審評意見:

在目前國內精神醫學界最常使用的 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並未使用「季節性情緒疾患(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這樣的名詞,與之對應的乃是雙相情緒障礙症或憂鬱症在特性說明(specifiers)中的「有季節型發作(seasonal pattern)」。這種發作型態的個案基本特點是至少有一種情緒狀態的發作,不管是躁、輕躁或鬱症,有固定的季節性,最常見的類型是冬天復發的鬱症:在秋冬發作,春天緩解,其次才是夏天復發的鬱症。

根據前述診斷準則,季節型發作與緩解的模式至少出現2年,同期間沒有非季節型的發作,而且不適用於可歸因季節相關的心理社會壓力因素,如季節性失業或學期課程的壓力等,個案終其一生季節型發作的次數也一定要比非季節型的次數多。從過去的流行病學研究來看,冬天復發的鬱症個案平均年齡40歲,很少有超過55歲,因此年輕人有較高的風險,個案中女性至少占了3/4。

此外,華人常會提到的「三月桃花癲」,似乎是在描摹春天發作的躁或輕躁症,確實在臨床案例與部分文獻中會看到,有人的躁症好發於春夏季,診斷準則也不諱言,有些個案的躁或輕躁發作可能發生在特定季節,而且就雙相情緒障礙症的個案來說,季節型較可能發生於第二型,但春天復發的躁症在研究上不若冬天復發的鬱症有較一致且可信的結果,加上光照治療(light therapy)對於季節型發作的鬱症個案有不錯的療效,此類個案大腦內的部分區域也會有代謝活性降低的現象,在在都暗示了季節型發作的鬱症似乎是一個獨立的診斷,不過仍需更多強而有力的研究結果來證實。


🔖 參考文獻:

  1. Yahoo新聞。秋天易犯愁? 醫:季節性情緒障礙 多走多動。取自 https://bit.ly/3ckhGpa (202/06/06)
  2. 健康醫療網。疾病負擔研究助決策 本土研究盼更多支持。取自 https://www.healthnews.com.tw/article/43138 (2023/06/06)
  3.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report: Transforming mental health for all – executive summary.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50860. Accessed June 6, 2023.
  4.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天氣漸涼心情也鬱卒 醫:可能患季節性情緒疾病 」。取自 https://www.nant.mohw.gov.tw/?aid=302&pid=0&page_name=detail&iid=948 (2023/06/06)

精選圖片 | freepik
內文圖片 | freepik

瀏覽次數: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