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評 | 黃旌集專案技術助研究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 |
每當提到「逐水草而居,順天時而動」,就會聯想到一望無際的草原,草原上牛羊成群、映入眼簾眼滿是翠綠草原的畫面,但有種生物,也一樣具有相似的習性,每當炎炎夏日到來,時而單獨行動、或有三五成群,總不停的勾纏著我們,當耳畔傳來「嗡嗡嗡」的細微聲響時,我們就知道「蚊子」又出現了。
想到蚊子,霎時就會直接的聯想到搔癢、腫脹與發炎…等被叮咬後種種的不舒服記憶,蚊子之所以如此讓人厭惡,不僅因上述的感覺,更令人恐懼的是,有許多的疾病正是以蚊子為傳播的媒介。
🟦蚊媒病毒病(Mosquito-borne viral disease)
「蚊媒病毒」多為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的「人畜共通傳染病」,蚊媒病毒是以蚊子為傳播媒介的病毒,種類繁多,分布甚廣,藉由蚊子的叮咬來傳播疾病,常見的「蚊媒病毒病」有:登革熱(Dengue Fever)、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黃熱病(Yellow Fever)…等。
註:世界衛生組織(WHO )定義的「人畜共通傳染病」,係指「在人與脊椎動物之間會自然傳播的疾病,不論是動物發生的疾病傳染給人類,亦或是人類發生的疾病傳染至動物身上」,都被WHO定義為人畜共通傳染病。 |
🟦登革熱(Dengue Fever)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媒體網頁的報導—「Dengue and severe dengue」,內容中指出「登革熱」是種蚊媒病毒病,目前世界上,大約有一半人口有患病的風險,且全球登革熱發病率正急劇上升中,儘管每年估計有1億到4億例感染事件發生,但80%以上的登革熱感染通常是輕症和無症狀[1]。
登革熱為常年發生在東南亞各國的蚊媒傳染病,在東南亞地區國家中,孩童是登革病毒最主要的感染對象,但依據國內近年來的研究調查發現,在臺灣,老年人與罹患如糖尿病、腎衰竭的慢性病患者在臨床上也是登革熱重症的主要族群。
近年來,登革熱已迅速地擴散到世界各地,登革熱病毒主要是由埃及斑蚊(Aedes aegypti)和白線斑蚊(Ae. albopictus)所傳播,臺灣鄰近東南亞各國,因氣候變遷及國際間的交流日漸頻繁,登革熱的防治儼然已成為我國政府每年在春季過後的重要工作[2]。
一、症狀[3]
因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在感染登革熱後,所引起的反應也會在程度上有所不同,從輕微、不明顯的症狀,到發燒、出疹的典型登革熱,亦或出現嗜睡、躁動不安、肝臟腫大等嚴重病症,甚或是導致嚴重出血、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典型登革熱的症狀有:「突發性的高燒(≧38℃)、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而若是先後感染了不同型別的登革熱病毒,則會有較高的機率導致更為嚴重的症狀,如未妥善就醫治療,其死亡率則高達20%以上。
二、病原及治療或預防方式[3]
登革熱是由黃病毒科(Flaviviridae)黃病毒屬(Flavivirus)中的登革病毒亞屬所引起,分為Ⅰ、Ⅱ、Ⅲ、Ⅳ四種血清型別,而每一型都具有能感染致病的能力。
登革熱是種社區病也可稱為環境病,登革熱病媒蚊對於叮咬的對象並沒有選擇性,當有登革病毒血症期病患進入社區,只要環境中存在病媒蚊,就會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所以在平常就應清除病媒蚊孳生源,降低病媒蚊數量。
此外,於平時也應提高警覺,了解登革熱的可能症狀,除在發病時可及早就醫、早期接受診斷與治療,同時也應避免再次被病媒蚊叮咬,以減少登革病毒再次傳播的可能。
由於目前尚無登革熱的特效藥或疫苗可使用,因此對於登革熱患者多採取支持性療法來舒緩症狀,登革熱的治療包含:臥床休息、鎮痛解熱、補充體液等支持性療法,一般的典型登革熱病患需多喝水以補充體液,而登革出血熱病患則需接受靜脈輸液,甚至是輸血治療。
典型登革熱病患大部分預後良好,經由支持性療法就會痊癒,至於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如:心臟病、慢性肺病、糖尿病、肝硬化、尿毒症、癌症病患等患者,一但感染登革熱,恐有生命危險之虞,建議應住院接受進一步的治療[4]。
三、病媒與防治方式[5]
如何預防登革熱?
登革熱病毒主要是由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所傳播,這兩種斑蚊都在白天吸血,其吸血場所多為屋內或是野外的陰暗處,因此登革熱的防治,建議可從以下四方面來著手進行:
(一)清除蚊蟲可能的孳生場所,室內孳生源如:花瓶、水生植栽容器、冰箱底盤、水槽、水桶等各式貯水容器等,室內應減少積水容器,勤清洗、常換水;室外孳生源如:花盆、底盤、空罐、廢棄輪胎等,民眾應經常巡視居家周圍環境,清除居家周邊積水容器,另也可通知地方清潔隊或環保局來處理大型廢棄物及回收廢棄輪胎等。
(二)撲滅蚊子:臺灣傳播登革熱病媒蚊主要為埃及斑蚊以及白線斑蚊,因其生活習性與人類居住環境息息相關,當出現本土登革熱的病例時,很可能在其周遭已有具傳染力的病媒蚊出現,此時如果感染登革熱的病例處於病毒血症期(viremia),而那些不具傳染力的病媒蚊就可能透過叮咬病例而帶有了病毒。
註:病毒血症期(viremia) |
因此,為防範傳染與流行的擴大,過去的作法,是針對病例可能的感染地點以及病毒血症期間曾經停留過的地點,迅速噴灑殺蟲劑,來殺死帶有病毒的成蚊,以求快速切斷傳染環。
然而,國內多年來以噴灑殺蟲劑防治登革熱,常因環境或技術等因素,限制了化學防治的成效,而且噴灑殺蟲劑來滅蚊的效果非常短暫,病媒蚊的族群通常在噴藥後1至2週就會恢復。
化學防治並非防疫的萬靈丹,而是因應在疫情大爆發時期,不得不採行的一種策略,會需要採行化學防治係因疫情流行地區(社區)已有終身帶病毒的病媒蚊存在,所以才不得不使用化學防治的方式,務求儘快來消滅病毒蚊。而化學防治也唯有正確用藥及配藥、噴灑技術、以及噴灑方法的提升,才能使化學防治產生較佳的防治效率與成果,如疫情流行地區長期的倚賴化學防治,恐會讓病媒蚊產生抗藥性。
另一方面,在社區中實施噴藥,常會使社區民眾誤以為病媒蚊已全數被消滅,而忽略了應該進行社區動員、容器減量以及徹底清除孳生源的重要性,因此,在防治策略中,仍以清除孳生源以及容器減量為主,噴藥為輔助的措施,且應儘量限縮噴藥[6]。
噴灑殺蟲劑殺病媒蚊實非必要的防疫措施,一般來說只能殺死成蚊,對卵及在水中的孑孓並無效果,因此唯有民眾齊心配合,一起做好居家及週邊環境整理,根絕病媒蚊的孳生源,讓孳生源消失在居住環境周遭,就不至於有成蚊的產生,也才能有一個不用煩惱被病媒蚊叮咬的優質生活環境,如此才是最佳的殺蚊妙招[7]。
(三)民眾進出疫區,應著長褲、長袖衣物,晚上睡覺時應懸掛蚊帳,門窗應設有紗窗、紗門,如至東南亞地區旅遊,於返國後如有身體不適,應儘速就醫檢查,並詳細交待出國的行程,以提供醫師診治時的參考。
(四)登革熱患者除遵從醫囑外,應多休息、多補充水分,登革熱病患在發病前1天至發病後第5天,血液中存在有登革病毒,在這時期稱為「病毒血症期」,此時如果被斑蚊叮咬,斑蚊因而感染病毒,而病毒在蚊蟲體內增殖8-12天後,病毒就會進入病媒蚊的唾液腺,當病媒蚊再叮咬其他健康人時,就會將病毒傳出,而這隻斑蚊則終生均具有傳播病毒的能力,所以登革熱患者在生病期間,臥床要掛蚊帳,避免被蚊蟲叮咬,以減少病媒蚊再度藉機傳染健康人的機會[8]。
🟦日本腦炎(Japanese Encephalitis) [9]
長久以來,登革熱病毒以及日本腦炎病毒都持續威脅著臺灣民眾的健康,此兩者皆屬影響社會甚鉅的蚊媒病毒,日本腦炎為我國第三類法定傳染病,為透過病媒蚊來傳播日本腦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的人畜共通疾病。
日本腦炎在臺灣以三斑家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環紋家蚊(Culex annulus)及白頭家蚊(Culex fuscocephala)為其主要的傳播媒介,其吸血高峰期是傍晚。
豬隻及鳥類等動物一但被帶有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雖然會受到感染,然而本身並不會發病,倘若未帶病毒的蚊子叮咬正處於病毒血症期的動物,就會受到感染而而終身攜帶病毒,具有感染力。
日本腦炎病毒在蚊子體內增殖2至20天後,就可在蚊子叮咬時透過唾液來傳染病毒,在臺灣,豬是最重要的增幅宿主(amplifying hosts),病毒主要藉由蚊子及豬隻在環境中不斷的繁殖及散播,當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就開始出現傳染人的情形[10]。
日本腦炎發生在北起西伯利亞、日本延伸至臺灣、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之間的西太平洋諸島嶼,以及由韓國至中國、尼泊爾、中南半島、印度、斯里蘭卡之間的東亞地區。
臺灣的日本腦炎流行季節主要是在每年5到10月之間,病例的高峰通常出現在6至7月,各縣市均曾有病例的發生,流行地區則是遍及全臺灣各地。
一、症狀
日本腦炎病毒感染者絕大部分並無明顯的症狀,僅約有小於1%的感染者會出現臨床症狀,而最常見的臨床表現則是急性腦炎。有症狀者,通常一開始出現非特異性症狀(Non-specific symptoms,是指病患提出的症狀不一定和特定疾病或是某部分的身體組織有關係),如:發燒、頭痛、腹瀉或嘔吐等,而症狀輕微者,其臨床表現則為無菌性腦膜炎或不明原因發燒。嚴重者,則會出現全身無力、意識狀態改變、高燒、局部神經障礙(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運動障礙、帕金森氏症候群(Parkinsonism,係因運動系統的組成部分—「錐體外系統」功能受損,而產生有面具樣臉、齒輪狀僵直、舞蹈手足徐動症)、神智不清、對於人時地無法辨別等情況,甚至因而昏迷或死亡[9]。
二、病原及治療或預防方式
日本腦炎是一種經由節肢動物媒介傳染的病毒,歸類於黃病毒科(Flaviviridae)中之黃病毒屬(Flavivirus)。由於目前尚未有針對日本腦炎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則以支持性療法為主,藉以穩定生命徵象、控制顱內壓以及避免相關的併發症[8]。
疫苗接種是預防日本腦炎最有效的方式,為了在流行季開始前產生充足的保護效果,學、幼童日本腦炎預防接種集中於每年3至5月實施(追加劑接種時間可延長至每年9月),接種時程為出生滿十五個月接種一劑,間隔二週接種第二劑,隔年再接種第三劑,到國小一年級再追加一劑[11]。
成人居住地或工作場所,如鄰近豬舍、其他動物的畜舍或是有水稻田等病媒蚊容易孳生的地點的高風險地區,建議民眾可於流行期前(每年3-4月),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如欲至日本腦炎流行地區旅遊,可先行至旅遊醫學門診與醫師進行諮詢,並依專業評估與建議,自費接種日本腦炎疫苗[9]。
三、病媒與防治方式[10]
在預防日本腦炎方面,著重於「病媒蚊防治」及「疫苗接種」兩方面,如民眾所處環境為日本腦炎病媒蚊容易孳生的地區,在日本腦炎流行期應做好個人防護,並避免在傍晚病媒蚊活動的高峰期在此些地點活動。
病媒蚊防治部份以掛燈為主,如禽畜養殖場等場所,可以誘蚊燈來捕殺病媒蚊。另外可穿著長袖及淺色系衣褲,身體裸露處塗抹衛福部核可之防蚊藥劑,居住環境則應安裝紗窗、紗門、加掛蚊帳,避免病媒蚊叮咬。
🟦黃熱病(Yellow Fever)
黃熱病為歷史悠久的病毒性出血熱,傳播媒介是埃及斑蚊以及叢林裡的蚊子,1930年前曾在北美地區造成大規模的流行,直到保護效力高的活性減毒疫苗被發展出來後,僅剩某些疫苗接種率不足的區域,仍有地區性的流行發生。依據WHO的估計,每年約有20萬的病例發生,其中90%的病例發生於非洲與南美洲地區[12]。
以地理區域分布而言,黃熱病通常盛行於「熱帶及亞熱帶區域」,包括:中美洲、南美洲、以及非洲等地區,截至目前為止亞洲地區尚無流行的證據。1960年,非洲的伊索匹亞曾經爆發大流行,於近年來,非洲熱帶地區的黃熱病流行率與死亡率仍然持續地成長中。
每年的黃熱病流行均造成無數人的感染,在非洲地區的46個國家中,計有33個國家經常受到黃熱病的肆虐;在拉丁美洲,體內攜有黃熱病毒的蚊子也逐年在增加[13],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第二版)」內容指出黃熱病雖然已有安全有效疫苗,每年全球仍約有 200,000 病例,其中 30,000 例死亡[14]。
一、症狀
「黃熱病」的病程短,且症狀嚴重度變化大,症狀輕微的病例在臨床上難以診斷,在病程上大致可分為「急性期」與「中毒期」兩個時期。
「急性期」的典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猝發性冷顫、肝功能異常、背痛、全身肌肉痛、食慾不振、噁心及嘔吐,在發病初期就會出現白血球減少的症狀,而且在第5天左右時最為明顯。大部分的感染者約3至4天後便可復原,但約有15%的患者在經過數小時至1天的緩解後,就進入「中毒期」。
「中毒期」的症狀包括:發燒、黃疸、蛋白尿及出血徵候,如:流鼻血、牙齦出血、吐血或黑便,甚至會出現肝臟或腎臟衰竭,因而導致無尿,處於「中毒期」的病人7至10天內死亡率約20~50%[15]。
二、病原及治療或預防方式
黃熱病毒(Yellow fever virus)的致病原(Infectious agent)是一種單股RNA病毒-「黃熱病病毒(Yellow fever virus, YFV)」,屬黃病毒科(Family Flaviviridae),黃病毒屬 (Genus Flavivirus)。
黃熱病是人體在經由帶有黃熱病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而遭受到感染,在臺灣境內可傳播黃熱病的病媒蚊,主要是埃及斑蚊(Ae. aegypti或Haemagogus spp.)。臺灣地區的埃及斑蚊主要是分布於嘉義布袋以南的各縣市,包括: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臺東縣(臺東市)以及澎湖縣(馬公市)等地區[16]。感染黃熱病後出現的臨床症狀表現廣泛,從較輕微的症狀,如:發燒、倦怠、肌肉酸痛,到黃疸、出血、多重器官衰竭及死亡,黃熱病的死亡率可達50%以上,治療則採取支持性療法,以及避免使用阿司匹靈及NSAID藥物[12]。
三、黃熱病預防方法:
(一)預防注射:年齡滿9個月以上者,前往高風險或已有疫情的區域,建議接種黃熱病疫苗。
(二)病媒蚊控制:宣導民眾做好孳生源清除工作,可預防都市地區黃熱病的傳播機率。
(三)避免被病媒蚊叮咬:住屋加裝紗窗、紗門,出入黃熱病高風險地區宜穿著淺色長袖衣褲、以及在裸露部位使用政府主管機關核可含敵避 (DEET)、派卡瑞丁 (Picaridin) 或 伊默克(IR3535) 有效成份之防蚊藥劑[15]。
四、病媒與防治方式
「黃熱病媒介」:叢林型黃熱病媒介為猴類和數種叢林蚊子;中間型黃熱病為存在於野外叢林與住宅區之間的病媒蚊、人與猴;都市型黃熱病則是人類和斑蚊(主要為埃及斑蚊),黃熱病係經由受病毒感染的病媒蚊叮咬傳染,不會直接經由人或其他哺乳類動物傳染給人[15]。
民眾如欲計劃前往黃熱病風險區域,請提早至少10天,先至國內旅遊醫學門診進行黃熱病疫苗接種諮詢;至當地也需做好防蚊措施,避免被病媒蚊叮咬而遭受感染,由於目前並無特效藥物可治療黃熱病,接種疫苗及落實防蚊措施可有效降低黃熱病感染的風險[17]。
🟦氣候變遷與傳染病之改變
氣候變遷造成了暖化現象,可能讓病媒蚊不再有季節的分別、無時無刻都在蠢蠢欲動,隨著全球暖化現象的加劇,病媒蚊的分布範圍也逐漸在擴張。
氣候變遷也連帶影響蟲媒傳染病的流行,聯合國「全球氣候變化專責小組 (IPCC)」預估,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在下個世紀末將會升高攝氏1至3度,溫暖的氣候將使得如瘧疾、登革熱等原本僅會出現於熱帶的蚊媒傳染病逐漸向高緯度地區來移動[18]。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London School of Hygiene & Tropical Medicine)在2021年於刺胳針全球健康(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發表了一份研究[19],研究中預測直到2080年全球將會有超過80億的人面臨瘧疾與登革熱疾病的風險之中。研究發現,因為全球氣溫上升,在未來50年裡將會改變蚊媒病毒病在每年之中傳播的時間,因此恐讓瘧疾傳播的季節多一個月,而登革熱的傳播時間則會延長至四個月之久。
🟦蚊媒病毒病的防範
「蚊媒病毒病」因全球化以及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的影響,長久以來都是世界各國公共衛生最大的威脅,而屬於「社區性疾病」的蚊媒病毒病,其防治工作是否能成功,關鍵乃在於社區能否主動積極地投入防疫工作[20]。
為因應蚊媒病毒病疫情的威脅,衛生福利部責成國家衛生研究院成立「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整合既有研發能量,積極防治我國以登革熱為主的蚊媒病毒病,並於臺南、高雄及屏東等地陸續成立據點。強化「衛生教育及社區溝通」為國家蚊媒中心重要任務之一,從2017年起,國家蚊媒中心即透過與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合作,將蚊媒傳染病相關的研究成果推廣給民眾。
2019年起更陸續在全國各地區舉辦「防疫戰鬥營」巡迴展,藉由有趣的互動體驗以及親子共學,以提升民眾對於登革熱的防疫知識,唯有國人落實病媒蚊孳生源清除的工作,以及良好的個人防蚊保護措施,不讓蚊子叮咬而受到感染,方能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21]。
蚊媒傳染病是一種環境病、社區病,因此只要環境中存在著合適的孳生源,就會有疾病流行的可能性,謹記「沒有孳生源,就沒有病媒蚊;沒有病媒蚊,就沒有蚊媒傳染病」的觀念,如此才是防治蚊媒病毒病的根本之道。
民眾如欲至蚊媒傳染病(黃熱病、瘧疾、登革熱等)流行疫區,除了黃熱病為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另外瘧疾則有預防性的口服藥物,建議國人在出國前至各大醫院的旅遊醫學門診進行洽詢,於出國前預先做好預防傳染病的工作[22]。
過去數十年來,由於人口成長、都市化、貿易、國際旅遊、森林砍伐、人類及動物的活動、土地使用…等,這都使得許多的傳染性疾病,其中如病媒傳播疾病,在世界各地已有復甦與肆虐的跡象,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溫度、溼度、雨量逐漸增加之後,蚊子就會逐漸變多,緊接著帶來更多傳染病的風險,這一些看似距離遙遠且沒有關聯的氣候變遷,卻對全人類有著無遠弗屆的影響[23]。
✅ 審評意見:近來年因為氣候變遷的議題,蚊媒疾病愈來愈受重視,特別是在非本土流行的區域。因為病媒蚊是變溫動物,通常是低溫限制其分佈,當溫度上升,其分佈可能就隨之改變,而往高緯度高海拔遷移立足,再加上國際旅遊頻繁,很容易就將疾病擴展到原流行區外。文章中提到的3種疾病,剛好是3種類型,日本腦炎是本土每年會流行的疾病,登革熱則是常有境外移入疫情造成本土流行,黃熱病則不是臺灣流行等疾病,但到若是到流行區中南美洲及非洲,則是需要打疫苗預防。文章內容有針對這幾種疾病的重要性、症狀與流行狀況進行說明,也有提醒民眾可以進行的預防措施及因應作為。最後,文章也點出氣候變遷的影響及健康調適的重要性,綜合上述內容,對閱覽的民眾應該會有所幫助。 |
🔖 參考文獻: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ngue and severe dengue.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ngue-and-severe-dengue Accessed April 18, 2023.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出版品:臺灣經驗登革熱防治手冊。取自 https://nmbdcrc.nhri.org.tw/research-topic/achievements/performance/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病介紹「登革熱」。取自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e6K1xXr0VJQ7FuxsMtMVhw (2023/04/18)
- 仁愛醫療財團法人。登革熱介紹。取自 https://www.jah.org.tw/form/index-1.asp?m=3&m1=8&m2=362&gp=361&sid=40&id=235 (2023/04/18)
- 宏恩醫療財團法人宏恩綜合醫院。登革熱防治。取自 https://bit.ly/3ixXOSy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登革熱防治工作指引。取自 https://www.cdc.gov.tw/uploads/files/201207/b13ebe8e-70ec-4648-8a15-981d2eebda24.pdf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殺蟲絕招大公開」–如何有效滅蚊?取自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z3l-ni_hN8XQhdqusEuKQA?uaid=AR8ysEvWR4LQnjHg_I5P1Q (2023/04/18)
- 臺中市霧峰區衛生所。登革熱Q&A。取自 https://www.wufengphc.taichung.gov.tw/1841195/post (2023/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病介紹「日本腦炎」。取自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k_l7iv32GEmq4m1QIlj3hA (2023/04/18)
- 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日本腦炎及其疫苗簡介。取自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0cf0659a0b7344cbb449776ee60a918d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3月至5月日本腦炎疫苗接種季,提醒家長別忘記。取自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4T8vDeSxOpmz0ILvF_D8Yw?uaid=yY5ixr_GALJ9jk7DXk7QxQ (2023/04/18)
- 臺灣醫學會。專題討論9:疫苗可預防的旅遊相關疾病。取自 http://www.fma.org.tw/2009/S-9-2.html (2023/04/18)
- 科技大觀園。華特‧里德–黃熱病防治的鬥士。取自 https://scitechvista.nat.gov.tw/Article/c000003/detail?ID=e965f548-0e63-462f-94ff-c4b62075c543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人畜共通傳染病臨床指引(第二版)。取自 https://www.cdc.gov.tw/Uploads/archives/96611454971.pdf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病介紹「黃熱病」。取自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Page/PozoWrfU1oJWNdQpULkZmA (2023/04/18)
- 臺大醫院旅遊醫學教育訓練中心。旅遊常見問答集「黃熱病」。取自 http://travelmedicine.org.tw/information/content.asp?ID=233 (2023/04/18)
- 中華民國內政部。巴西黃熱病疫情擴散,建議民眾前往當地前接種疫苗,並於當地加強防蚊措施。取自 https://www.moi.gov.tw/News_Content.aspx?n=978&s=64585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聖嬰現象引起全球傳染病之改變。取自 https://www.cdc.gov.tw/Bulletin/Detail/goszzYb8Uc1NVK-jUMbCPA?typeid=9 (2023/04/18)
- Colón-González, Felipe J et al. “Projecting the risk of mosquito-borne diseases in a warmer and more populated world: a multi-model, multi-scenario intercomparison modelling study.” 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 vol. 5,7 (2021): e404-e414. doi:10.1016/S2542-5196(21)00132-7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氣候變遷與健康:第二章-全球氣候變遷對國人健康的影響與調適。取自 https://forum.nhri.edu.tw/wp-content/uploads/106-1.%E6%B0%A3%E5%80%99%E8%AE%8A%E9%81%B7%E8%88%87%E5%81%A5%E5%BA%B7-%E5%96%AE%E9%A0%81%E6%AA%A2%E8%A6%96.pdf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行政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臺南研究中心啟用 林揆盼為我國及全球防疫盡心力。取自 https://www.mohw.gov.tw/cp-2621-9215-1.html (2023/04/18)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民眾前往熱帶、亞熱帶國家應慎防蚊子叮咬,以免感染瘧疾、黃熱病與登革熱。取自 https://www.cdc.gov.tw/Category/ListContent/Jh29y5RbQ_eOLaoGoZIwmg?uaid=ma5tQkCKbpjs-LR2gUgR4Q (2023/04/18)
- 高雄醫學大學。科學發展-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取自 http://ir.lib.kmu.edu.tw/retrieve/9893/945021-1.pdf (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