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災難護理的整備(文:賴甫誌副教授)

疫後災難護理的整備(文:賴甫誌副教授)

        近三年來全球COVID-19爆發、烏俄戰爭以及土耳其-敘利亞地震等的人為與天然災難應對經驗,突顯災難護理(disaster nursing)在國家安全、經濟成長 、社會穩定與永續發展中的關鍵角色,災難護理照護需以國家戰略思考及早應對。護理人力問題的解決雖非一蹴可及,但災難護理教育與核心能力養成,已是衛福部在居家/有效/智慧護理三大投資外,強化國家級災難應變與照護的重要倡議,也是需投資護理人力的戰略級議題。在災難護理人力議題上,包括災難前的人力盤點、整備、教育;災難中的動員機制與管理;以及災難後的人力復原與韌性增能。詳述如下:

 一、災難護理人力的儲備、教育訓練與動員:政府和醫療機構可建立更多元災難護理人力的儲備,培訓執業中、未執業護理人員與護理學生,使其具備災難應對核心能力。同時,建構因應災難時護理人員的動員機制,並討論將護理人員視為戰略資源,納入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之動員對象。

 二、災難護理核心能力的培訓與延續:台灣護理學會於2012年成立災難護理委員會,並已發展災難護理核心能力的教育架構、內容與級別,可作為護理教育培養災難應變技能的參考。而將災難照護融入護理教育的核心能力與課程,更是國家面對災難時堅實韌性、社會永續的重要策略。

 三、災難照護環境與勞動條件的改善:COVID-19疫情中與疫情後的勞動條件與照護環境,對護理人員的身心與家庭影響甚鉅,因此,護理人員於災難照護中的身心復原和家庭安適的保障、應對災難的韌性增強、保障和支援機制、以及災難照護中的心理和生活支援,也是因應災難與全民防衛動員亟需重視的議題。

         COVID-19疫情後,臺灣面臨未來可能發生的天然災難(natural disaster)或人為災難(human-made disaster),在少子女化與護理人力不足的情況下,更需及早準備與應變,以免災難照護人力資源短缺問題更加雪上加霜。

精選圖片、內文圖片 | 論壇成果推展組製作、Canva

瀏覽次數: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