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老化―理念的型塑與踐行

成功老化―理念的型塑與踐行
✍ 撰文 | 石曜堂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不恐懼,有智慧

「太陽雖下了地平線,其實並未消失;它下山以後,天上仍有整整一個小時的餘暉。……」。法國文豪雨果過了80歲之後,以下面的一段名言來表達他的信仰:「我在自己裡面感受到未來的新生命。我好像一片曾經數度遭人砍伐的森林,但新的幼芽卻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活潑生機。我升向天空;陽光照在我的頭上。大地給我豐富的活力,天堂卻以其奧秘的事物照耀我。」……「冬季已臨到我的頭上,永恆的春季卻在我的心裡。此刻我呼吸著紫丁香、紫羅蘭和玫瑰花,就像二十歲的時候一樣。我愈接近人生的終點,愈能聽清楚四周歡迎我的交響樂,歡迎我前往那不一樣的世界。這既奇妙又單純。」─荒漠甘泉

拜讀臺北市立關渡醫院陳亮恭院長於112年3月31日聯合報民意論壇「高齡科技產業提升健康餘命」卓論「……很長一段時間,政府回應人口高齡化挑戰,往往直接導引到長照規劃、推動與投入,雖然長照對於高齡長壽社會是至為關鍵服務,但難稱為整體國家高齡政策,而我國《高齡社會白皮書》政策目標多著墨在高齡者的生活面向,行動策略中難以窺見對於健康與醫療的明確方案。……已開發國家及世界衛生組織均大聲疾呼推動健康照護體系改革,強調以高證據等級研究形成介入方案。提升健康餘命是至為艱鉅挑戰,高齡者九成具慢性病、五成以上有三種以上,若未能同時修正醫療照護體系,並提升長者生活、環境與社會安全,創新政策思維恐也難見其效。……欣見政府跨部會提出具創意的高齡政策,但作為主體的高齡議題專業卻被忽略,政府論述高齡議題總導引至長照,達成提升健康餘命與產業發展目標,恐需要更宏觀的高齡專業思維。」感悟良多。

生命的每一個時期都有目的。生命的晚期給了我們時間去同化其他時期,這個時期的任務不光是堅忍地坐以待斃。而是在自己尚未經歷過的面向去活出人生。活到老年,是福分,是長壽,是智慧,是風範。老年,有許多尚待我們去開發的神秘與新鮮,去瞭解的豐富與奧秘。當我們有幸活到老,就讓我們一起學到老,一起學習—人在最後一個成長階段,要如何轉型,活出生命的優雅巔峰。為構建「健康國家,小康社會」的基礎工程;滿足國家發展衍生之「健康福祉需求」,「健康照護」必須重新被界定,期許以「科學與生命」互動的前瞻宏觀思維深耕「社區整合性服務」。建構社區生命共同體網絡,落實「民胞物與」的踐行。

台灣在未來十年,必需找到有經濟價值的新醫療產業,而且這個產業最好是能符合老病人口的需求,以需求導向的創意和成長,將病人或老年人口所需要的醫療照護服務事先設想周全。在高齡人口不斷成長的台灣社會,「成功老化」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要達成「成功老化」,必需符合4大條件:不失能、有活力的健康老年(Health Aging);不憂鬱、能快樂的正向老年(Positive Aging);不依賴、有尊嚴的積極老年(Active Aging);以及不恐懼、有智慧的成功老年(Successful Aging)。

企業經營無時無刻不在計算價值(value),隨時都在追逐價值,可是價值觀(Values)無價,是不可計算,有了價值觀,企業才能找到永續經營、基業長青的依據。長壽一直是大家的共同願望,但是曾幾何時,現代人已經從「還沒有準備好早過世」變成「還沒有準備好活得久」,我們卻在「想活得久」與「怕活得久」之間掙扎。高齡長者問題的解決方案需要的是人文社會科學的解決方案,科技是當中的重要元素,絕非充分條件。若人人都想健康長壽,社會必然邁入「高齡化」。「高齡化社會」是人類的理想,為因應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必須重新建構社會經濟體系。高齡化是社會議題,沒有錢可以賺。我們必須「創新」,「創新」是轉換資源所給予顧客的價值與滿足;是由創意及發明開始;它能創造新機會,以促進成長和發展,由具有創業精神的企業家來發揚光大,創造出對社會有利,並且能永續發展的價值。總結,創新是將「發明」成功地引進市場。

「橘色商機」代表熟齡消費重心已不在止於過去以醫療照顧需求為目地的「白色商機」。如果以四季春夏秋冬來比喻人生,熟齡族已如秋天燦爛的楓葉般,有成熟溫暖之感,所以現下將熟齡人口不同面相總和的需求稱為「橘色商機」。「活躍老化的創新治理」應從「活躍老化需求驅動創新及成長(Demand-driven Innovation and Growth)」界定出發。隨著已開發國家人口老化,為日本機器人創造了龐大的市場。日本在機器人領域傲視群雄,全世界目前總共有140萬左右的工業機器人,其中大概有30萬個在日本,日本的機器人研究逐漸把焦點轉向老人照護。許多創新企業,專門研究如何滿足老化社會的整體需求。這些新產業,以「馬斯洛(Maslow)需求層次」,重新定義高齡社會產業光譜,從過去以醫療滿足需求為優先,到生活支援;滿足銀髮族群晚年自我實現的需求。「存在」的意義,在活出生命的「價值」。「價值」與「意義」是生命的兩大座標,也是自我修正標竿,更是樂齡心靈的航標與燈塔。下面10個A,是「成功老化」的需求面向,可作為樂齡企業創新的參酌框架:

  1. 自主權(Autonomy)
  2. 原創性(Authenticity)
  3. 活動力(Activism)
  4. 美感(Aesthetics)
  5. 理解現實(Acknowledgement)
  6. 接受自己(Acceptance)
  7. 尋求協助(Assistance)
  8. 可負擔性(Affordability)
  9. 自在的孤獨(Aloneness)
  10. 適應(Adaptation)

照護與學習(提升老化過程中的內在健康力)

近幾年經濟學者除了重視國家經濟發展中「量」的成長之外,業已開始重視經濟發展與國民所得「質」的關係。他們認為:努力提高國民所得並不代表國民福利已經增加,亦即這些事實不能完全代表國家經濟福利的指標,因為在提高國民生產與所得的過程中,伴隨而來的許多問題如資源不當配置、生活環境汙染、人口過度集中、交通意外頻傳、老年人口遽增、精神病及慢性退化性疾病增加等,實際上相對的減低國民生活的素質。因此,較能反映一個國家國民的經濟福利指標,應是在其國民生產毛額中,減去為防治上述問題的支出成本費用,以作為新的國民生活福利指標,或可稱之「經濟福利的淨值Net Economic Welfare(NEW),或稱為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GNH)」。根據此論點,經濟發展只是國家發展的手段,社會發展才是國家發展的目標,經濟與社會發展應同時規劃,一方面加強經濟發展中所給予國民的正向生活素質,一面減低經濟發展中所帶給社會的負面生活問題,這正向的生活素質及負向的生活問題都涵括健康照護的層面。

台灣已邁入高度開發國家,粗死亡率持續下降,但因老年人口於總人口中所佔比率快速增加,所以今後的粗死亡率可能不會再下降,甚至會回升,嬰兒死亡率也可能低到不能再突破的瓶頸、其他的健康指標也可能到達無法再改善的極限,但無可懷疑的,我們仍有實質的潛力來改善或縮短地區間的差別。在資源有限的限制下,政策或社會制度如何確立照護系統的資源分配可達平等的公義思考,對於照護系統能否獲得合理實踐當是至為關鍵的問題,然此種努力是否可達成目標,則端視我們的社會持何種觀點:

  • 醫療衛生政策投資報酬率的評估(問題的解決效能) 
  • 如何有效運用資源,以達到社會、經濟、道德及政治上多贏的本效益 (資源運用、全民健康保險與全民健康促進的關係)
  • 在資源競爭的狀況下,尋求彼此角色的定位及資源整合的方式
  • 如何有效運作健康決定因素的改善方案
  • 如何透過改善方案提升國民正確的健康價值觀

今日美國經濟危機根植於道德危機,也就是美國的政治與經濟菁英公民道德的淪喪。如果一個社會擁有財富和權力者,不尊重社會其他的人和這個世界,不能誠實相待,也無同情之心,這樣的社會即使有市場、法律和選舉制度,還是不夠的。美國已發展出全世界最激烈的市場社會,卻棄公民道德為敝屣。如無法重振社會道德風氣,負起社會責任,經濟復甦也就遙遙無期。(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Sachs)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克史賓塞(Michael Spence):「………。政治、商業及學術精英已失去許多國家民眾的信任了,我們對影響人們生活的經濟重要特性判斷有誤,而對分配議題相對無感。全球開放的好處被過度推銷,而潛在不利的分配衝擊卻遭到漠視。然而,判斷失誤,並沒有讓我們更加謙卑。失去人們信任的精英所留下的真空被愈來愈對立的政治所填補,在這樣的政治環境氛圍下,鮮少有共同目標,需對未來世代將繼承的這個世界的投資遠低於最佳值,而且看起來也不是高優先要務。……」

公平正義是每一個「人」得以在社會立足的核心價值,是每一個有人文關懷的知識份子之共同關注。過去二十年,台灣的所得不均跟財富不均都在惡化中,也驗證了「富者越富」的趨勢。財產多、賺得金額多,沒關係;但是「財產多」、「報酬率高」,有關係。造成「不公平」最大的關鍵,還是報酬率跟租稅政策。

一個效率、公平、永續的文明社會,需要一個大有為的政府,與市場相輔相成,以稅賦公平實現經濟正義,也需要一個有心有感的社會,以公民意識與道德價值守護公眾利益。

過去我們常用國民生產總值(GNP)作為衡量經濟的指標,但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們透過從國家發展轉型健康投資、系統及資源整合,並且提出創值流程以及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遞送更新,將國人價值重新形塑,進而提供友善、全人、療癒、通用的健康生態體系,改善國人生活品質,提高國民幸福感,作為新的國民生活福利指標,如此也達成WHO所提出的「全民健康(Health for all)的最終目標。

透過不斷的追尋、探索、創值、反覆思考(Rethink)、重新定義(Redefine)、重新設計(Redesign)、重新塑型(Reshape),在反覆過程中讓我們的人生更美好。從生存、生活到生命,我們經歷四大轉型:包括人口、流行病學、政治與經濟的轉型,減少因貧富差距、債台高築、人口老化、少子化、勞動人口下降等問題,及其帶來的8個D包括Disruption(阻擾)、Deprivation(喪失)、Disease(疾病)、Death(死亡)、Disability(失能)、Discomfort(不適)、Dissatisfaction(不滿)、Debt(負債)等負向影響,求解健康福祉方程式。經由選擇、資源的整合互動以及健康相關投資的轉型提升國人健康福祉及生活素質,使國民幸福感達到顯著提升。

然而要達到這項目標仍需要每個人用心感悟當前的變化,具體而微因應變化而去做改變,堅信自身的存在會影響到其他人,也就是Internet of me(IOM)的意義體現。從身、心、靈到社會,我們自身的存在能夠被看見,透過修身養性、養成習慣提升心智,再透過意識串流、生生不息提升至靈性的境界,進而創造價值,讓我們的社會有善的凝聚力,達到真善美聖。不論是成功老化、或是健康福祉的永續,透過「真善美『聖』」的感悟與感召,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璀璨

精選圖片 | RF123
內文圖片 | 撰文者提供

瀏覽次數: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