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謝奉勳研究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 ✅ 審評 | 王貞予助研究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
臺灣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就是至少20%的人口會是超過65歲的長者。失能、失智的病患必定大幅增加。更何況這些情形,並非專屬於年長者。再者,少子化的既成趨勢,已無法避免。未來長照病患能否得到適當的醫療照護,將受到嚴峻的考驗。想像未來將有許多病患,可能沒有家屬可以就近協助或欠缺資源。若有完備的長照系統,就能適時應聲啟動,達到及時照護或尊嚴善終的目的。亦所謂:病有所養、老有所終。我們的親身經驗體會到:長照系統的完備,已是刻不容緩的醫療與社會安全的重要議題。長照看護人力的資源透明化、人力整合與管理、以及人員教育訓練,是善用長照看護的三大挑戰。而建立多功能的新型態個管師(或其他適當的職稱),將是執行長照不可或缺的得力推手。
分項簡述如下:
- 照護資源透明化:在家或醫院,待聘看護的心情,就像病患跟家屬無窮無盡地等待病床的那種窘境。據我們所知,多數醫院不太願意插手。因此加強政府提供可觀的獎勵或補助辦法,才可能增加醫院參與的意願。若這個問題能解決,就可以建立多功能的新型態個管師,於住院時可以馬上安排可用的資源,隨後又能即時管理看護的工作情形與病患的進展。這種新型態的個管師,會較現行的狀況更有效益,也可創造更多、更專業的個管師,作為推動長照的基石。甚至部分工作也能由AI輔助。其次,將民間團體服務訊息納入資源的整合,讓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善心,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另外,強化照護器材回收再利用系統,可以加速病患需求的滿足,同時可以做到愛惜資源,以及創造就業。
- 人力整合與管理:新型態的個管師很重要的工作將是,整合病人、看護與醫護的聯結,做到分工並且統合管控,但不介入醫療,以達到照護目標,自然可以提升日常醫療量能。其次是落實醫院看護共聘的媒合,才能節省人力資源、降低病患負擔、提升看護生活品質、增加看護工作的社會價值與就業意願。仲介公司納管可以使合約明朗、一致。責任、義務與法規都能得到釐清,也能做到人力品質清楚、薪資明確、更可以確保病患的緊急人力短缺(意外事件或病假)的即時處置。後續的個案通報,亦有助於系統的改進。此外,積極的看護評鑑制也極為重要。這樣才能提升看護在職場的工作態度,防止常見的陋習在轉換顧主的市場中,到處流竄。最後,建立簡易協調機制可以加強勞、顧、仲介三方的溝通與信任,並可適時排解一般紛爭。
- 人員教育訓練:不論是對本國籍或外籍看護,心理素質訓練是在整個聘僱過程中,感受最為急需改善的地方。加強看護對工作的責任感與熱情、建立看護工作的正面社會價值、以及提升看護對環境的適應力,都甚為重要。這些應當有專業的訓練課程可以來協助。其次,定期派員於工作地點做安全衛生與技術訓練,而非集中上課,才能對照護的執行品質有所提升。
✅ 審評意見:建立完備的長照系統,是優化品質並永續照護的重要基礎。透過上述三個面向的努力,將能提供臺灣高齡照護穩定的基石。然而,相關政策制定者與臨床照護者需持續進行溝通交流,時刻思考如何填補系統中的空白,讓照護體系因為眾人的參與而更趨豐富圓滿。如協助產業結合社區共生、創生,讓照護不只是高齡者的議題,而是整個社區共同的使命,強化照護網絡的韌性。另外,善用數位科技輔助相關照護評估管理的流程,將能夠讓照護教育訓練更有效率,有效的管理讓照護者的時間,能更專注在給予長輩陪伴,傳遞溫度與幸福感。唯有從各方面的不斷思考與優化,才能創造完善貼心符合真實需求的照護系統,讓長輩能安享天年,照護者與產業都能看見生活的希望,讓優質照護落實在全民共同參與的日常。 |
瀏覽次數: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