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生存、生活、專業、生命共舞―科技腦、人文心、專業(健康福祉)情、世界觀

存在、生存、生活、專業、生命共舞―科技腦、人文心、專業(健康福祉)情、世界觀
✍ 撰文 | 石曜堂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什麼是真正的美麗?蘇格拉底(Socrates)認為美麗是一種「潛入並且滲透了我們靈魂」的東西。市民的靈魂,就是都市的精神:市民的價值認同,就是都市的靈魂能量。一個人要受到人的尊重,不能只靠學位、權力與其他物質,我們需要「人權價值潛入並滲透我們的靈魂」,如此我們才有可能去展現一種不會令人厭煩的質感和不會令人輕視的魅力。

醫學人文的理念、醫學人文教育及醫學人文的實踐,形塑「醫學教育靈魂」。要解釋「靈魂」這個詞的內涵最好的方式是:不管一個系統多複雜,若它的能量都只致力於讓自己繼續活著和成長,我們就可斷定有沒有靈魂,我們認為有靈魂的實體,是那些不只把自己的能量用於己身,還會用於其他生命接觸並關懷他們。我們可推論靈魂存在於,當一個系統將多餘的能量用於自身之外並投入其他系統中,將利害關係擴大到己身之外。在人類的層次上,好奇心、同理心、寬宏大量、負責與博愛都是一些值得注意的表現。

醫療品質宗師Avedis Donabedian(阿維迪斯·多納貝迪安)說:「到頭來,醫療品質的奧秘就是愛,如果你愛你的病人,你愛你的工作,你愛你的神,你就會自動自發的去評估,進而改善整個醫療的過程」,醫病關係是醫學倫理的中心,也可以說是醫學倫理的舞台。「投資健康,珍愛生命」是世代傳承的精神與力量,「健康福祉照護」的專業實踐,具體闡述這份傳承的「倫理意義與精神價值」。

鐘, 沒有人敲,就不會是鐘。歌沒有人唱,就不是歌。愛,要是不給,就絕不是愛。《雨阿,請你到非洲》這本書的作者金惠子是獲獎多次的韓國重量級大明星,為了世界各地貧困的兒童,她到各處奔波,她說:「如果我是雨,我要去沒有水的地方。如果我是衣服,我會去找光著身子的小孩,如果我是糧食,我會先去找挨餓的人」。落後國家的民眾、小孩都是有著心跳和夢想的人,不要讓他(她)們只成為貧病死亡人數的統計數字。將你擁有的東西給別人時,並不算是給予,真正的給予,是當你獻出自己的時候。人離開人間時帶不走任何東西,只有人間所作所為與你同行。詩人羅洛梅 (Rollo May) 《生死之詩》:「愛是死亡及不朽的交會點」。

「存在先於意義」,蘇格拉底說:「未經檢驗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我們透過一種偉大得無法理解的「愛」;一種深渺得無法闡述的「真」;一種豐沛得無法盛載的「美」;一種堅持不懈無法擊破的「聖」,來彰顯何為「人」。當我們醒覺我們無須逃避自己的痛苦,反倒可以它們為助力去尋找生命;那些苦痛原來是失望的標誌,如今轉化為盼望的記號。有些事做了能帶來一時的滿足,有些事做了可以帶來一生的滿足,更有些事,做了可以帶來永恆的滿足。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人生最基本的尋求。「健康福祉照護」的踐履,探索生命的點滴串織成「存在、生存、生活、專業、生命」共舞的故事;敘述「以人為本,航向美 麗的藍海,繼續奮鬥,繼續探索,繼續創造,絕不放棄」的作為歷程。

「存在(Existing)」的動力原是「生存(Being)」;「生存」是「我們之『存有的核心 (center of our being) 』的呼應」,生命的目標,可以說是無限的生存。人做為一種生命的形式,其所有活動和目的,都只從一個指令:生存。生存動力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基礎;自我的生存,必須與文化、世界結合,也就是身、 心、靈、社會的結合。「存在」的意義,在於活出生命的價值。「價值」與「意義」 是生命的兩大座標,也是自我修正的標竿,一步一腳印踩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

每個生命都是獨一無二,都擁有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人生是畫框,人們是巧匠,把「生命」描繪成美好的形象。我相信必有一個超越世俗的永恆歷史。超越世俗的永恆歷史,必須透過具體的人格及歷史情境來體現。時間可以造就人格,可以成就事業,逐行志業,儲積功德。

年復一年,時間累積歷史的厚度,善念凝聚了強烈堅毅的企圖,把握當下親身參與,投入對的事物安立身心,今昔輝映,映照歷史的一脈傳承。

「全人照護」的「承諾」與「卓越的追尋」,從「心」啟動,「愛」才是最大的療癒力量。健康照護的榮耀是健康照護服務認同的掌聲,是使用者喜悅的笑聲,更是創新與超越自我的心聲,卓越追尋來自不斷創造的全新價值,聽見內心的聲音。透過「健康福祉照護服務」,一生尋索凡事的核心―「Bioethics is love of life」;從不滿足於做生命的旁觀者,盡心盡力探索新經驗,新關係。以赤子之心,滿懷熱忱地察看世界,確信可以在生命中呈現生生不息的志趣。透過「健康福祉照護服務」獲得心靈的癒合、釋放和改變。 

從前瞻宏觀的全新視野,COVID-19全球肆虐的反思;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們是失落的一代!」的呼聲,如雷貫耳,響徹東西;而所謂的後現代,更直截了當的發出「人不見了(dehumanization)」的絕望呼喊。我們應該徹悟:「人類整體力量如何大於其各部分的總和」。超越全球化的經濟版面已經形成。人類社會的組織基礎,已非國家與人權,而是藉「供應鏈」與世界網路連結,誰掌握「連結力」,創造「供應鏈」或「關係網」決定它是賽局中領航的航標與燈塔。歷史的軌跡淵遠流長,它總是朝向連結性伸展。連結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內在的動力。沒有比連結更好的投資,我們花費很多精力在計算國家經濟體的價值上,現在該花費同樣的注意力在經濟體連結的價值上。連結已成一種基本人權,賦予地球上每個人機會供應它們的家,並對共同的未來做出貢獻。 

 

精選圖片 | freepik

瀏覽次數: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