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評 | 王振源理事長 台灣結核暨肺部疾病醫學會 |
「324世界結核病日」是由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所推行的全球公共衛生運動,然而選訂3月24日為世界結核病日,是為了紀念微生物學家Robert Koch發現結核病病原菌,希盼藉此引起大眾對於結核病的關注,以齊同攜手終結結核病[1]。
世界衛生組織報導「低收入國家人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內容指出生活在低收入國家的人,死於傳染病的可能性遠高於死於非傳染性疾病,儘管截至目前在全世界傳染病的發生已有所減少,但是在低收入國家中的十大死因中,仍有六種是傳染病,其中包含了排名第六的瘧疾(Malaria)、第八的結核病(Tuberculosis)以及排名第九的愛滋病毒/愛滋病(HIV/AIDS) [2]。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2022年12月出版的「臺灣結核病防治年報 2021」,報告中指出臺灣2021年結核病新案數7,062人(十萬人口30.1人)、死亡數442人(十萬人口1.9人)。在個案的追蹤治療結果部分,2020年結核病新案的治療成功率為70.7%,另外2020年細菌學陽性肺結核新案的治療成功率為67.7% [3]。
2021 年國人結核病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 30.1 人,如納入外籍個案數 704 人,則發生率為每十萬人口 33.1 人,低於南韓(每十萬人口 44 人),也低於香港(每十萬人口 57 人)與新加坡(每十萬人口 48 人),但仍舊高於美國(每十萬人口 2.6 人)以及日本(每十萬人口 11 人)等國家[4]。
🟦結核病
「結核病」為臺灣法定傳染病之一,為由結核桿菌所引起的疾病,結核病主要傳染途徑是「飛沫與空氣傳染」,並可區分為「肺結核」與「肺外結核」兩種類。
「肺結核」亦即存在於肺的結核,而「肺外結核」則可以是脊椎結核、腸結核、皮膚結核與生殖系統結核等形式;若患者被診斷為「肺外結核」則不具有傳染性、不會傳染給其他人。
被診斷為「肺結核」的病人,又可區分為「傳染性」與「非傳染性」兩種,如痰液之中存在有結核菌方具有傳染性,且在尚未服藥治療前是會傳染給旁人的[5]。
「結核病」主要是因為「傳染性結核病患者」常在吐痰、咳嗽、講話、唱歌或大笑時,產生帶有結核桿菌的飛沫,當不小心吸入在空氣中的飛沫核,即可能被感染,但不會經過衣服或食器來傳染。
結核病的傳染常發生在與病患同住一室的家人或是密切接觸者,與傳染性結核病病患的接觸時間長或短,以及共處環境是否通風良好,都是影響結核菌傳染的重要因素。
健康的人受到結核菌感染後,通常不會立即發病,一旦發病,結核病的症狀為「咳嗽超過2週、發燒、體重減輕」等,在治療上目前已有抗結核藥物,患者只需依照醫囑,結核病是可治癒的[4]。
🟦結核病的治療
結核菌跟人類經歷了長期的共同演化,發展出十分繁複的機制以應對人體的免疫系統,結核菌以人為宿主,潛伏在人體,或長或短伺機發病,在人群中傳染與播散,結核菌世代繁衍,並與人共存。
結核病防治以「避免傳染」為經,「降低發病風險」為緯,首重早期的診斷,以及有效的治療,以減少傳染源,針對結核病高危險群,檢測治療潛伏結核感染,可以降低感染者發病的風險,並進一步降低結核菌傳染及播散的可能機會。在臺灣,結核病防治循著早期發現、有效治療活動性結核病與潛伏結核感染的主軸前進,近年來已獲些許成果[6]。
結核病藥物治療通常需合併多種藥物來使用,以減少抗藥性的產生,此外患者需長期且規律地服用藥物,一般療程約莫六個月至兩年不等的時間,期間患者須遵從醫囑來服用。
結核病藥物的用藥頻率通常為一天服用一次,端視患者生活作息的方便性,在每天固定的時間服用,亦可請家人幫忙提醒、叮嚀及確認患者是否有按時服藥。
另須注意的是,患者切勿因自身感覺症狀已好轉而擅自停藥,應定期回診檢查、追蹤病情,由醫師專業判斷與治療完全後方可停藥。
目前用於治療結核病的常用藥品有isoniazid、rifampin、ethambutol、pyrazinamide,但是假若患者對第一線藥物已有抗藥性、出現副作用或治療無效時,醫師就會考慮採用第二線抗結核的藥物,唯第二線藥物通常毒性較大、用法較為不方便,價格也會比第一線藥物來的高。
結核病並非不治之症,只需適當治療,即使是開放性肺結核病人,經過兩週的治療,患者的傳染性也會大幅度降低,唯要完全治癒結核病,則需6個月以上的治療時間。治療結核病需患者與醫師一起配合與努力,包含選用2種以上的抗結核藥物,且治療時間要足夠長,患者要遵從醫囑、規則服藥,方可成功治癒結核病[7]。
🟦世界結核病日
在1882年3月24日這一天,羅伯特·科赫博士(Dr. Robert Koch)宣布發現結核病致病菌,從此為結核病的診斷與治療開啟了嶄新的道路。世界衛生組織:「我們每年都在3月24日來紀念世界防治結核病日,期盼藉此提高民眾認識結核病在健康、社會和經濟方面所帶來破壞性後果,並持續地加緊努力,希望在全世界終止結核病的流行[8]」
✅ 審評意見:在全國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專家的共同努力下,臺灣結核病疫情穩定下降,由上面的流行病學資料可以知道,臺灣已經由結核病高盛行地區轉為中低盛行地區,可喜可賀!不過,未來仍有諸多的挑戰等著我們去面對,想要進一步根除結核病,除了活動性結核病的妥善控制以外,潛伏結核感染的主動介入,將是未來數十年當中結核病疫情控制的重點工作。所幸近二十年來,潛伏結核感染的診斷、治療,以及公共衛生上的介入政策,已有不少突破性的進展,包括診斷的簡化與進步、療程的大幅縮短、以及都治關懷的變通與落實,使得潛伏結核感染相關政策措施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完成率。透過大家的努力,相信終結結核之日不遠矣! |
🔖 參考文獻: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焦點特寫:世界結核病日。取自 https://bit.ly/3N38djk (2023/02/21)。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top 10 causes of death.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the-top-10-causes-of-death. Accessed February 21, 2023.
- 臺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結核病的食衣住行。取自 https://health.ntuh.gov.tw/health/new/6408.html (2023/02/21)。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疾病資訊:結核病。取自 https://www.cdc.gov.tw/Disease/SubIndex/j5_xY8JbRq3IzXAqxbnAvQ (2023/02/21)
- 臺大醫院。健康教育中心:結核病的食衣住行。取自 https://health.ntuh.gov.tw/health/new/6408.html (2023/02/21)。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結核病診治指引(第七版) 。取自 https://www.cdc.gov.tw/InfectionReport/Info/SVtdjRgESOT_EwbAhjIJ4g?infoId=WntFbrMaP_QEYVFYkm11og (2023/3/13)
- 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結核病藥物治療。取自 https://epaper.ntuh.gov.tw/health/201103/project_2.html (2023/3/1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orld Tuberculosis Day. https://www.who.int/campaigns/world-tb-day. Accessed October 27, 2022.
精選圖片 | 論壇後製 (圖片來源:Ca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