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評 | 李宏昌 理事長/榮譽主治醫師 臺灣兒科醫學會/馬偕兒童醫院 |
「小孩子正在長大,他們想吃就讓他吃,哪有甚麼關係,以後長高,就會變瘦了啊!」這句話相信你我都聽過,或許也曾經說過,但是真的「小時候胖不是胖」嗎?
世界衛生組織終止兒童肥胖委員會(Commission on Ending Childhood Obesity)指出,全球「過重或肥胖」的嬰幼兒(0至5歲)人口,從1990年的3,200萬人增加到2016 年的4,100萬人。
如果依照此趨勢的發展,至2025 年全球「過重或肥胖」的嬰幼兒數量將會增加至7,000 萬人。如沒有適當的介入措施,肥胖的嬰幼兒在童年、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可能會繼續肥胖。
2017年10月14日「世界肥胖日」時世界肥胖聯盟呼籲「肥胖是一種疾病」,過重與肥胖會增加疾病的發生機率,例如:心臟疾病、糖尿病、肝病以及多種癌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鑑於兒童肥胖盛行率日趨嚴重,於「2013-2020 年非傳染病防治全球行動計畫」,即判定遏止肥胖率增加的目標,並呼籲各國應重視兒童肥胖可能導致各種健康方面的問題[1]。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新聞編輯室—WHO「Obesity」網頁[2]報導指出:「體重過重(Overweight)」與「肥胖(Obesity)」造成的過度脂肪堆積被視為是對健康的威脅,成年人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值超過25 代表過重,一旦指數超過30 則已達肥胖的程度了。
根據2017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統計,每年有超過400萬人死於體重過重或肥胖,這儼然已成流行病(Epidemic)的規模。
註:WHO「Obesity」網頁[1]報導中所使用的原文為Overweight,依照「國家教育研究院-雙語詞彙、學術名詞暨辭書資訊網」網頁[3],Overweight一詞在「教育學名詞-體育名詞」的解釋為「體重過重」;再者,依據體育署的資料說明,「體重過重」的解釋:是指超過正常體重10%以上者[4]。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屬於健康體重?
我們人體內的脂肪有「提供能量」、「保護臟器」、「保暖」、「儲藏」以及「構成荷爾蒙」等功能,因此脂肪對人體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一旦「體脂肪」的儲存過量時,很容易會延伸出肥胖的問題,所以一般民眾除熟知的「量體重」之外,「體脂肪」也是一個判定是否為「肥胖」的重要依據與指標。
「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是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建議,用來判定5歲以上兒童及成人肥胖程度的方式,BMI指數的判定方式具有「簡單」、「經濟」以及「便於推廣」等特性,當BMI指數愈高時,罹患與肥胖相關疾病的機率就會相對較高。
BMI=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
例如:一個身高160公分(1.6公尺)、體重50公斤的人,則BMI就是50/1.6²=19.5
18歲(含)以上的成人 BMI範圍值如下:

▪ BMI<18.5 (體重:「過輕」,宜均衡飲食、多運動)
▪ 18.5 ≦ BMI < 24 (體重:「正常、健康體重」)
▪ 24 ≦ BMI < 27 (體重:「體重過重」,須注意了,儘快開始「體重管理」)
▪ 27 ≦ BMI < 30 (體重:輕度肥胖)
▪ 30 ≦ BMI <35 (體重:中度肥胖)
▪ BMI ≧ 35 (體重:重度肥胖)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判斷體態是否健康,除了可以參考「身體質量數值(BMI)」之外,也呼籲要養成天天量腰圍和體重的習慣,自我監測、健康管理,民眾理想腰圍範圍:
▪ 男生理想腰圍範圍:小於90公分(35英吋)
▪ 女性理想腰圍範圍:小於80公分(31英吋) [5] [6]
🟦世界衛生組織於2021年,關於「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全球估計資料[7]:
全球「成年人」與「兒童」體重過重與肥胖的比率仍持續增加中,1975年至2016年全球5到19 歲族群「體重過重」或「肥胖」的盛行率,已從4%成長了4倍之多,來到18%。
曾經,肥胖問題僅發生於高所得的國家,但是現在連中、低收入國家的肥胖人口也正在急遽上升。絕大多數「體重過重」或「肥胖」的兒童生活於開發中國家,在這些國家的增長率比起已開發國家高出30%以上。
在2016年,有超過19億的成年人(18歲及18歲以上)體重過重,更有6.5億人已達肥胖的程度,39%的成年人中(39%的男性、40%的女性)體重過重。
總體而言,在2016年全球約有 13% 的成年人(11%的男性、15%的女性)已達肥胖的程度。從1975年至2016年,全球肥胖率近乎增加了2倍。
在2019年,估計約有3,820萬的5歲以下兒童為「體重過重」或已達「肥胖」的程度。「體重過重與肥胖」在過去被視為是高收入國家的問題,但是現在「體重過重與肥胖」在低收入以及中等收入的國家,尤其是在都市環境之中,也有了逐漸上升的趨勢。在非洲5歲以下體重過重的孩童數量從2000年以來,增加了近24%。2019年的資料中,5歲以下體重過重與肥胖的孩童,幾乎有一半是在亞洲地區。
🟦「肥胖是萬病之源」:國高中職學生有近3成體重過重或肥胖
依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10 年度「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指出:
▪ 國高中職學生過重或肥胖百分比超過四分之一(27.7%)。
▪ 高中職學生過去每天吃至少1次高油脂食物的比例超過二成(21.2%)。
▪ 過去7天內,有1天以上在速食店消費的百分比占44.5%[8]。
🟦最新研究:兒童時期膽固醇高,長大後罹患心血管疾病機率增
根據研究指出學齡兒童肥胖,有1/4到1/3的機會,在成年後之後仍然肥胖,而青少年肥胖者則會有50%~60%的機率會持續肥胖;醫師表示,肥胖就像顆不定時炸彈,未來可能引爆癌症或是罹患文明病的疾病風險[9]。
《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於2022年發表的研究[10]中指出:「與心血管危險因子有關的因素,如: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收縮動脈壓(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總膽固醇含量(Total Cholesterol Level) 、三酸甘油酯含量(Triglyceride Level)以及青少年吸菸行為(Youth Smoking)等危險因子,特別是從兒童時期就開始的,都與成人60歲以前的心血管事件與死亡有關係。」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出版品「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中闡明:研究指出,兒童時期的過重與肥胖會增加「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某些癌症慢性疾病」的危險,對於心臟血管、骨骼肌肉、呼吸、內分泌以及社交學習上也多有影響。
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肥胖會導致成年時期的肥胖,而可能直接或間接的增加成年後肥胖相關慢性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因此肥胖防治應著重於自兒童時期開始,並延伸至整個生命周期[11]。
🟦國民健康署:「肥胖是一種慢性病,維持健康體位全民動起來」
「肥胖」已成為全球不容忽視的首要健康問題之一,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估計全球有 8 億人患有「肥胖症」,更提醒「兒童肥胖問題」已日趨嚴重,預估在未來十年,肥胖兒童人數將增加60%,至2030年則將達到2.5億人。
「肥胖」與「十大死因中的8項疾病」息息相關[12],國民健康署提醒:「肥胖是一種慢性病,不只會造成體能衰退,還可能會導致各種心血管和代謝等疾病」,在202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就有8項與肥胖相關。2016年全球過重或肥胖率為52%,相較為1975年的3倍,而台灣2016至2019年成人「過重」或是「肥胖」比率也達47.9%。
臺灣兒科醫學會李宏昌理事長也表示:「對於體位過重的孩童,應從家庭、學校、醫療各個層面瞭解問題的根本,並適時透過醫療介入,定期監測血脂、血糖與肝功能等,幫助進行體位管理。」
改善肥胖問題,已刻不容緩,無論是自己或周遭的親友在面對肥胖問題時,應該以更多的關懷鼓勵來取代責備與歧視,勇於尋求專業團隊、醫療專業人員的協助,以正面積極的方式處理,不應恣意採行網路或是坊間上沒有醫學根據的方法,擁有健康體位方能遠離慢性疾病的困擾、擁抱幸福健康的人生。

✅ 審評意見:一、「肉肉的」嬰幼兒不見得就是超重或肥胖;但有不少「肉肉的」嬰幼兒真的是超重或肥胖,是長大後肥胖與新陳代謝症候群症狀的源頭! 二、BMI 是評估肥胖與過重的常見方式,但WHO建議5歲以下兒童以生長曲線為之;而且兒童、青少年的BMI標準與大人也不同(不同年齡的BMI標準不同):
三、 台灣,則以2歲為切割點。2歲以上以BMI評估,2歲以下身高別體重超過世衛組織兒童生長曲線圖的97th%以上診斷為肥胖。 |
🔖 參考文獻: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手冊專區:兒童胖防治實證指引。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EBook.aspx?nodeid=3792 (2022/11/2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https://www.who.int/health-topics/obesity.Accessed September 20, 2022.
- 國家教育研究院。樂詞網:overweight。取自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138117/ (2022/10/11)。
- 教育部體育鼠體適能網站。體適能指導:體重控制定義。取自 https://www.fitness.org.tw/direct05.php (2022/10/11)。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成人肥胖防治:判斷自己是否屬於健康體重。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542&pid=705 (2022/10/13)。
-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衛教知識:我需要減重嗎?。取自 https://www.shh.org.tw/page/HealthDetail.aspx?deptCode=93BD&seqNo=20180124185148994061 (2022/10/13)。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besity and overweight.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obesity-and-overweight. Accessed October 6, 2022.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學生健康行為調查:110 年度「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57&pid=16037 (2022/9/20)。
- 臺灣健康促進學校。1/3胖童長大後仍過重,醫:恐增罹癌風險。取自 https://hps.hphe.ntnu.edu.tw/news/all/detail/id-3549 (2023/03/08)。
- Jacobs DR Jr, Woo JG, Sinaiko AR, et al. Childhoo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nd Adult Cardiovascular Events. N Engl J Med. 2022 May 19;386(20):1877-1888. doi: 10.1056/NEJMoa2109191.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健康手冊專區:兒童肥胖防治實證指引。取自 https://www.hpa.gov.tw/File/Attach/10118/File_12200.pdf (2023/03/08)。
-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肥胖是一種慢性病,維持健康體位全民動起來。取自 https://bit.ly/3Uo6mJV (202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