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法(same-sex marriage)的國家,多元性別群體可見度與討論度顯著提升。多元性別群體,常見包含女同志(Lesbian, L)、男同志(Gay, G)、雙性戀(Bisexual, B)及跨性別(Transgender, T)等群體,又稱LGBT群體。2011年美國Institute of Medicine曾指出,多元性別群體具有獨特的醫療相關經驗與健康需求;於1990年起,美國研究人員與政府機構針對多元性別群體積極進行健康調查與提出健康促進相關策略,藉以降低多元性別群體健康差距(health disparities)[1]。在台灣,2018-2020年之多元性別群體健康調查[2],發現1,745位多元性別成人中,最常被提出的健康議題與需求為心理健康議題及其服務需求,並且,群體最常見的醫護服務使用困境為擔心醫護人員歧視、醫護人員假設所有病人皆為異性戀者(異性戀假設)以及醫護人員缺乏多元性別群體敏感度。
2021年一份針對1,150位台灣護理學生、臨床護理師以及護理(臨床)教師的多元性別文化照護能力調查發現[3],八成以上護理相關人員對於多元性別群體持正向態度並有高達九成護理相關人員表示有極高意願提供多元性別群體照護服務。然而,針對多元性別群體健康議題與健康需求之知識層面(knowledge about LGBT health),無論是護理學生、臨床護理師及護理(臨床)教師得分普遍偏低(滿分十分,護理學生平均得分5.698,臨床護理師5.773以及護理臨床教師5.684)。雖然護理學生、臨床護理師或護理教育者具有正向態度與高度服務提供意願,然而,因缺乏多元性別群體健康議題與相關需求的了解,在臨床照護上仍存在提供者(護理相關人員)與接受者(多元性別個案)對於適切照護的落差,因此而造成多元性別群體健康差距。
為提升護理相關人員多元性別文化照護能力,建議學校、醫療院所與政府機構應提供多元性別群體文化照護相關訓練課程,並在政策宣導下提倡多元性別文化照護之重要性,藉以降低多元性別群體健康差距、提升臨床照護品質,進而提升臨床多元文化照護之品質暨病人滿意度。
🔖 參考文獻:
- Graham, R., Berkowitz, B., Blum, R., Bockting, W., Bradford, J., de Vries, B., & Makadon, H. (2011). The health of lesbian, gay, bisexual, and transgender people: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Washington, DC: Institute of Medicine, 10, 13128.
- 王雅青(2020)。台灣性少數族群健康狀態、健康需求及健康提升策略。科技部補助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MOST107-2314-B002-282-MY3),未出版。
- Wang, Y.C., Miao, N.F., & You, M.H. (2022). Attitudes toward, knowledge of, and beliefs regarding providing care to LGBT patients among student nurses, nurses, and nursing educators: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Nurse Education Today, 116, 105472. doi:https://doi.org/10.1016/j.nedt.2022.105472
精選圖片 | 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