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臺大護校」舉行第一屆新生入學考試,錄取60人,其中10位男性學生,此後,直到1985年臺北護專(現為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和臺北醫學院(現為臺北醫學大學)才重啟招收男性護理學生。男性加入護理專業後,護理師執業人數占比自1998年的0.3%至2022年的4%,25年間,快速增長13.3倍。顯見,男性已逐漸將護理視為其可投入的專業工作。
面對全球可預期的護理人力缺口,男性從事護理工作開拓了一個更廣大的人力資源。從數量來看,招募與留任男護理師可補足護理人力的缺口。其次,男性加入護理專業,可以促進性別工作平等。過去社會學研究發現一個不均衡的社會現象,亦即,以女性為單一性別的工作,往往薪酬及社會地位較低。兩性共同參與護理專業,或可提升護理師的整體社會地位,促進護理專業發展。另外,因應病人的多元化,兩性共同參與護理專業,亦可促進多元的思考方式,提供多元化的健康照護。
然而,男性選擇進入護理專業仍有部分障礙。在養成教育及執業階段,男性護生/護理師在學校、職場乃至於家庭及個人社交環境中,或多或少必須適應因性別刻板印象,而造成的性別角色緊張。例如,男性護理師接受專業的訓練,取得專業的資格,然而卻常常被強調身體強壯、適合擔任耗費體力的勞務工作。在面對以女性為主的學習/工作環境,男性也可能必須刻意壓抑陽剛氣質(Masculinity),以符合環境中的陰柔特質(Femininity)。有時候,為了符合社會期望,展現騎士風範,不得不違背意願採取某些行為。例如有文獻提及,從事護理工作的男性,在社交上有被隔離的感受,或者必須刻意小心肢體動作和語言,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為鼓勵更多男性選擇從事護理工作,學校、家庭、職場乃至於社會,應嘗試屏除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營造以專業為著眼的支持性環境。個人則應察覺自身所感受的性別角色壓力,並加以適當的調適。數十年來,投入護理工作的男性已逐漸嶄露頭角,在學術界、衛生行政管理、醫院行政管理及實務工作等皆有優秀的表現。期望未來臺灣能有更多的男性投入護理工作,共同參與護理專業發展,為全民提供優質的健康照護。
📒 延伸閱讀:北榮創院近一甲子 首位男性護理督導長
精選圖片 | 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