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石曜堂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知識創新社會實踐-
思維翻轉
機制翻轉
行為翻轉
轉折點的形態五花八門;有正面也有負面,時而簡單時而困難,或明顯或細微,我們可以抓住機會借力使力,也可以任由它擺佈。轉折點本身雖然很關鍵,但我們如何反應也同等重要。台灣社會經歷人口、流行病學、政治及經濟轉型,我們不僅須面對「量」的成長,更被要求應重視「質」的改善,同樣的,面對跨越醫療、健康與社會服務領域多元化的長期照護政策規劃時,期能就系統整合概念,發展以個案(民眾)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以社區為導向的連續性全人照護,建構民眾成功老化、全面提升民眾「健康識能 (Health Literacy)」(即每個人獲取、理解、評判和使用健康資訊的能力)的價值體認,並進而推動醫療(健康)產業品質的提升與內涵的多元化,進軍國際市場。
台灣的「全民健保」面對著極不容易解決的費率調整及支付制度改革的嚴峻挑戰,整個健康照護體系,假如不注入「變革創新」的機制,其永續及價值創新,將無從追尋,並失去國際競爭力。醫療機構,必須持續改變以驅動新制度結構之建立。知識經濟時代,政府必須積極建構激發異域技術融合,有效帶動創新發展環境,形塑「轉化研發」的願景,期發揮跨際整合之研發,達到基礎有效;知識創新進而臨床有效,且社區有效,並產業有效,最後生活有效;改善民眾生活,增進健康。上述願景的具體落實,在推動「健康照護的科普」;也就是「健康識能的事實與實踐」,期濺出「水花」,激起「漣漪」,進而弭平健康不公平的鴻溝,促成全民健康福祉。
台灣之家庭計畫在國際上獲有好評。1987年、1992年及1997年美國人口危機委員會(後來改為國際人口行動委員會) 連續三次將台灣的家庭計畫推行績效評審為全世界 95 個開發中國家的第一名,這個成就,「台灣地區生育力調查(KAP Survey)」提供重要貢獻,生育力調查定期測量「家庭計畫知識、態度與行為之改變」。推行家庭計畫行為改變目標是希望以宣導與教育的推動增加民眾對家庭計畫的相關知識,對子女數的需求,進而改變其生育態度為接納家庭計畫的各種觀念,最後配合避孕服務的普及而產生動機去實行避孕。二十一世紀生物醫學科學有驚人的進步,從現有生物醫學科學的知識觀點來看,健康照護所提供的服務與應該提供服務之間有很大的差距,這差距部份來自民眾在疾病預防、健康照護與健康促進等三大面向的認知、動機與活動。民眾是否利用健康照護服務,端視民眾對疾病的感受之認知、病情輕重之認知、利用服務所獲利益及利用服務有無阻力之認知而定。健康福祉體系的永續發展,唯有透過民眾、服務提供者、健保署及衛生福利部對期待、績效表現及責任凝聚共識概念出發,從具備行動、程序、產出與成果的服務流程改進中前進,最後由組織價值與倫理、專業標準、立法與法令要求脈絡中落實當責約定 (accountability contract) 的承諾,創造一種全民 (機構) 集體學習共同思考未來應有的改變,以及體驗改變所需能力之健康環境,引導國內健康福祉總體環境之流程再造,進而建構結合成本與品質的健康福祉服務連鎖衍生價值之組織學習機制,才能真正達到服務品質提升及健康福祉體系常青之最終追尋。
心念的改變需要徹底體悟,唯有徹底體悟,才能真正改變現況或轉變業力,徹底的體悟會帶來心念的遽變,心念的遽變會改變我們的一切,包括信念、價值觀、性格、好惡,以及一切的一切。心念的改變需要行動支持,必須將體悟以行動展現,時時刻刻覺知自身的責任,無論飲食、生活、念頭、對身體、對環境還有與其他人的關係皆然。沒有行動,就不算是真正的了悟。唯有透過行動,片刻不忘,才能矯正或消除習慣的能量。
「健康」與「生活」是生命的根本,「健康生活,美麗人生」是每個人的追尋,如何追尋,端看每個人的知識所型塑的「態度」。態度決定高度,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造就了他的命運。長期成就多半奠基於無形事務之上:信仰、想法或看不見的理念。任何事情只有「做」與「不做」,做了,才能夠變成「我的人生」。一個小改變,能給我們完全陌生的驚喜。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穫一種命運。
健康照護的豐富知識於草根力量孕育「健康生活,美麗人生」的願景,豐富春意盎然的生命力量。我們該如何使當下的生命更豐富?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如何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做好準備?我們必須創造環境,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啟發,活出創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