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王貞予助研究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 審評 | 王貞予助研究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 |
「小小羊兒要回家,紅紅的太陽下山啦」,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唱著失智母親最喜歡的歌曲,是曹醫師與92歲失智老母親的日常。在2021年7月22日這天,曹奶奶安詳地在床上離世,曹汶龍醫師跪在床邊,輕輕撫摸母親雙手,在她耳邊輕輕唱著「小小羊兒要回家」,為著基督徒的母親禱告,更謝謝母親一生的教導,為失智症家庭做出美好示範[1]。
失智症的流行病學與社會影響
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全球約有 5千萬人患有失智症,目前每年有近 1千萬新病例。預估2050失智症總人數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全球平均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而根據衛福部調查,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80歲以上更高達每5人就有一位罹患失智症[2]。失智症是導致全球老年人失能及生活無法獨立的主要原因之一[3]。同時,對失智症的認識和理解的不足,亦導致失智症的診斷和護理常常遭致污名化。因此失智症不只對患者的身體、心理、經濟造成巨大影響,同時也對照顧者、家庭和整個社會都有相當程度的負荷[4] [5]。
症狀與分類
失智症大多發生於65歲以上長者,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因此失智症並非單純正常老化或記憶減退,而是一種大腦功能喪失的疾病,它並非單一疾病,而是影響記憶、認知能力和行為的疾病總稱,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會嚴重影響患者維持日常活動、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失智症可概分為「血管型」與「阿茲海默型」兩大類。現在失智症半數以上多為「阿茲海默型」,病程大約在十年左右[6]。
🟦 根據徵兆和症狀,「失智症」可以分為三階段:
▸早期
失智症為漸進性的退化性疾病,早期常被看成一般的老化現象,也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視,其症狀包括:
– 健忘
– 無時間觀念
– 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
▸中期
隨著失智症逐漸發展至中期,症狀加重,包含了:
– 短(近)期的記憶力衰退
– 在家時變的困惑、茫然若失
– 越來越溝通困難
– 需要個人護理的幫助
– 行為改變,包括不停走動以及重複的提問
▸晚期
至失智症晚期,已近乎喪失獨立活動能力,其症狀包括:
– 對時間和地點已無法辨識
– 認不出親友
– 行動能力減弱,輔具需求增加
– 行為變化,包含出現攻擊性行為
預防與治療
目前全世界許多國家均積極投注大量的人力與經費,致力於研發失智症的相關藥物與治療方式。近期失智症的藥物治療研究有了新突破,刊登在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顯示腦中的逆轉溶酶體功能障礙和重新平衡大腦神經元內的酸水平異常,影響了細胞自噬泡內代謝廢物的分解、清除和回收,導致β-澱粉樣蛋白的堆積 (過去藥物發展的重點)。此研究的結果與新理論,將引導未來藥物研發的方向。期待停滯不前的失智症藥物治療能有突破性的發展 [7]。然而,在有效且安全的藥物治療問世之前。我們應該更著重在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非藥物治療預防方式。過去許多項大型臨床試驗研究均顯示,改善失智有很多非藥物的方式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關,其中近期最具代表性的芬蘭兩年期隨機分派試驗中發現,綜合運動訓練、營養、認知訓練、血管危險因子監控等多面向生活型態改善的介入模式能有效預防長輩的認知功能下降[8]。近期一篇統合分析研究也證實飲食、運動及認知訓練對於預防失智有顯著功效,因此,人們應該從中年開始即注重培養良好的飲食、運動習慣並定期進行能增進認知的活動,例如能促進記憶、解決問題能力的閱讀思考、社交、旅行與遊戲,以儲備度過美好晚年生活的能量[9][10]。
全球的失智症專家亦提出許多關於失智症可調整(modifiable)的危險因子,包含低教育程度、聽力減退、憂鬱、高血壓、肥胖、糖尿病、不常運動、低社會參與、抽菸、酗酒、腦部受傷、及空氣污染等。而這些面向也是構成一個人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標,試著改善這些危險因子,建構更健康正向的生活方式,將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增進我們的生活品質[10-12]。
失智照護 著重在理解、支持與陪伴
🟦 失智照護重點:
▸同理失智者、顧及尊嚴、增加安定感
台灣失智症照護權威,已邁入古稀之年的嘉義縣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醫師,人稱曹爸,是南台灣社區失智照護的前鋒,推動早期失智篩檢、開辦記憶保養班、互助家庭,建構「一條龍」完整失智照顧模式。由於本身也是失智症家屬,常應用自身經歷引導患者與家屬如何與失智共舞。在臨床上曹醫師常陪著病患家屬經歷心境的轉變,從看著家人逐漸失智與退化,沮喪無助,到正向積極配合醫生治療。曹醫師指出,失智的樣態多元,有時還有共病症。曹汶龍醫師提醒,對於失智患者,「不要去糾正他,也不要強迫他去記,退化是一個區塊、一區塊慢慢退。家人不要動不動問他『我是誰?』他會焦慮,增加不安定感,也會讓患者沒有尊嚴。」要多陪伴、多聽他講,溝通速度放慢,並在他面前講,必要時候加強手勢,直到他了解為止。若不想讓長輩一直重複話題,可藉由倒一杯水轉移,要有方法,不要頂嘴。最重要的是,儘早就醫,越早期用藥越有用,不只讓腦細胞傳導速度快,還可穩定情緒、方向感[13]。
曹汶龍醫師說,失智就是老年癡呆,皆為腦細胞退化,如何預防延緩失智,曹汶龍醫師建議,透過每天規律運動;參與社交活動保持社會和人際互動的連結;健康飲食低鹽多吃堅果;心智激發;良好睡眠;壓力管理等味覺、視覺、聽覺與觸覺訓練激活大腦細胞,都是預防及延緩失智方法[14]。
在盧建彰導演的《感動才有影響力》一書中 有一小段章節〈記憶在手心〉,曾這樣形容失智症:「失智症是充滿詩意的病症,因為那種不由自主地喪失與藝術創作的珍貴相像彷彿都在提醒人要更多把握當下並且用心在每一刻裡,也只有如此,活才是真的活,生才是真的生。」
其實不只是失智症,人生的本質亦是如此。我們從出生就開始倒數,經歷許多獲得、 失去、 痛苦、掙扎與放下的過程,才走到圓滿。
只是也許因為失智症的出現,才讓盲目前進的人們,被迫停下腳步思考,哪些是珍貴需要用心珍惜的點滴。也因此失智症不只是患者本身的疾病,也是家屬需要一同面對的人生課題。有很多書籍與電影藉失智為題, 闡述人生的道理。其中日本電影探討許多,例如:《櫻花開了》 ; 《北之櫻首:媽媽的守護者》 ; 《明日的記憶》等,都是很深刻描述了患者面對疾病與家人之間情感互動的過程,一段段掙扎受傷、理解放下、癒合重生,依藉著對彼此愛而獲得救贖的過程。在《我和我的失智媽媽》一書中,作者分享她如何照顧失智的母親,也照顧好自己歷程與心境,能陪伴支持許多失智症家屬。曹汶龍醫師用照顧失智母親的生活點滴經驗匯集成《超越認知障礙,曹爸有方:保有快樂記憶、忘得輕安自在,有尊嚴安老終老。》 一書也值得大家細細品嘗。
台灣的弘道基金會與愛福家協會所引進日本長照葵照護的電影《照護人,有您真好》的影片,也讓我們對高齡失智的景況有了新的體悟。讓我們了解真正的照護是包含更多體貼的陪伴與支持,讓長輩即使失能失智,也能在他們的意願下過著想要的生活,這是一個很美好的景象。片中失智主角敬子老師的兒子,因為不了解失智症,而認為母親確診失智後,一切都結束了。但後來在家人、照護團隊的努力下,讓他明白即使母親忘了他,但他希望只要母親能夠在他身邊,好好地、快樂的生活著那就夠了。而這就是至高無私的愛的表現,那種我們大部分當孩子的時候都接受過的來自父母長輩的那種純粹的愛,在母親失智後,經過一番掙扎痛苦後,他領悟了。此外,劇中的家屬也在照護團隊的努力下明白了,雖然母親會忘記很多重要的人事物,有時會變得像孩子般單純,但對於愛與體貼的感受仍然清晰,知道誰正珍惜呵護著她,對於特定記憶如童年的孩子與最愛的橘子仍保有深刻的美好回憶。最終敬子老師雖然疾病快速惡化,仍能在充滿愛與安心的情境下,優雅的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過程中讓照護者與家人更理解愛的真諦,男主角難得的打電話回家問候久違的父母親,讓家人驚訝也感動,於長照單位服務的兒子長大了。
再再都說明了,失智症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奇幻旅程的開始。即使過程有苦有樂,最重要的是家人在一起,帶著對彼此的愛,互相扶持著一起度過。長期推動失智症預防與照護的神經內科醫師陳乃菁,也強調面對失智,家屬與照護團為最重要的還是要用時間與耐心讓長輩能不急躁、不焦慮,在充滿安全感和被愛的時空中度過晚年生活[15]。
目前針對失智症相關的議題,無論是政府、產業界、學術界的學者專家們都很努力的希望做出各面向的改善。所以想在這兒跟面對失智症的病人與家屬們說,您們不孤單,有任何問題或需要,最重要的是要Call for help。目前台灣整個衛福照護系統,失智症支持系統與相關資源豐富,請相信您有backup。 (表一:目前失智症家屬可尋求的資源網站)。相信各相關單位將會持續共同努力,讓每個學習在與失智共舞的途中的人們,能夠更優雅與智慧的面對這段生命的奇幻旅程。
🔖 參考文獻:
- (聯合報) 92歲失智母安詳離世 權威醫曹汶龍禱告送別。
- (台灣失智症協會) 台灣失智症協會-台灣失智症人口推估
- (台灣失智症協會)內政部110年12月底人口統計資料、國家發展委員會「中華民國人口中推估(2020年至2070年)」及失智症盛行率推算
- (WHO)Dementia ( Health topics/Dementia )
- (WHO)Dementia ( Newsroom/Fact sheets/Detail/Dementia )
-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 「認識失智症」
- (中時新聞) 阿茲海默症研究重大突破 最新研究將導引全新療法
- Ngandu T, Lehtisalo J, Solomon A, et al.A 2 year multidomain intervention of diet, exercise, cognitive training, and vascular risk monitoring versus control to prevent cognitive decline in at-risk elderly people (FINGER):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2015 Jun 6;385(9984):2255-63. doi: 10.1016/S0140-6736(15)60461-5. Epub 2015 Mar 12. PMID: 25771249.
- Rebok, George W et al. Ten-year effects of the advanced cognitive training for independent and vital elderly cognitive training trial on cognition and everyday functioning in older adul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vol. 62,1 (2014): 16-24. doi:10.1111/jgs.12607
- (AAA台灣高齡活躍老化學術研究網站) 妳(你)的生活方式,對了嗎?
- Livingston, Gill & Sommerlad, Andrew & Orgeta, Vasil,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The Lancet. 390. 10.1016/S0140-6736(17)31363-6.
-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et al. (2020).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The Lancet, 396(10248), 413-446.
- (商業週刊) 照護失智長輩心法大公開 失智專科醫曹汶龍:「我家也有失智媽」
- (Line Today) 失智人口逾28萬,曹汶龍醫師淺談失智保養
- (橘世代) 改編自日本真實故事《照護人,有你真好》
📌 失智症家屬可尋求的資源網站
單位名稱 | 電話聯繫方式 |
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 失智症社會支持中心-社會支持網 |
(02)2598-8580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 | (04)2291-0186 |
機關別 | 電話聯繫方式 |
衛生福利部 | 0800-474-580 (全國失智症關懷專線)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早上9點-晚上9點 |
台北市政府失智症服務網 | (02)27208889轉1875 |
新北市政府衛生局 | (02)22577155轉3755 |
桃園市 | (03)3340935轉2713 |
台中市 | (04)25265394轉6014 |
台南市 | (06)2931232 |
高雄市 | (07)7131500轉3253、3255 |
基隆市 | (02)24340234 |
新竹市 | (03)5355191轉251 |
新竹縣 | (03)5878381 |
苗栗縣 | (037)684075 |
彰化縣 | (04)7278503轉614 |
南投縣 | (049)2222473轉267 |
雲林縣 | (05)7002953 |
嘉義市 | (05)2336889轉399 |
嘉義縣 | (05)3620600轉276 |
屏東縣 | (08)7662900轉35 |
宜蘭縣 | (03)9359990轉3216 |
花蓮縣 | (03)8227141轉344 |
台東縣 | (089)310400轉624 |
澎湖縣 | (06)9272162轉162 |
金門縣 | (082)337521轉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