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再造,體系運作 — 從源頭降低健康風險,讓人民擁有健康生活!

組織再造,體系運作 — 從源頭降低健康風險,讓人民擁有健康生活!
✍ 撰文 | 石曜堂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我們活在一個高度依存的世界,卻對週遭事物一無所知。
大家往往假借效率、專責與成效等名義,甘於身處穀倉。

台灣的全民健保是大家稱羨的社會改革奇蹟,擁有全民涵蓋、成本低、品質好等多項傲世創舉,卻因為國內沒有紮下良好的醫病關係管理基礎,民眾又缺乏健康識能,導致沒能善用健保及衛生資源。

健康照護是以全民健保為基礎,透過財務機制追求全民健康的體系作為,我們必須摒棄過去僅著重「醫療」而忽略健康體系真正目標的舊觀念,並應體認到建構一個完整健全的體系固然重要,但是如何促使此一架構內各組成單位互動與交流,並達到體系最終目標才是真正的成功。唯有建立在人民生命、健康與生活穩定的利基上,始能進一步與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問題與生活品質產生連鎖之互惠效應。

經濟僅是國家發展的手段,社會發展才是國家發展的終極目標,這意味著過去只重經濟上「量」的成長應已逐漸轉變為同時重視生活「質」的改善,這才是所謂的「整體健康」。健康體系再造不再僅是針對全民健保做出改革與反思,我們應該運用人類特有的創造力與想像力,善用與珍惜目前所擁有的種種資源,以正確的觀念與思維方式切入問題,方得解決問題。

健保面對極不容易解決的費率調整,以及支付制度改革的嚴峻挑戰,我認為,整個台灣醫療照護體系若不加速注入變革創新的機制,永續及價值終將無從追尋,並失去國際競爭力。醫療機構必須持續改變以驅動新制度結構之建立,以制度滋養創新行動,從改變中得到學習,創造出無限的價值。知識經濟時代,政府必須積極建構激發異域技術融合,有效帶動創新發展環境。「醫學中心」,宜形塑「轉譯研發」的願景,期發揮跨際整合的產、官、學合作研發,透過「基礎有效」、「臨床有效」、「社區有效」、「產業有效」進而「生活有效」的程序,改善民眾生活,增進健康福祉。

綜觀來看,台灣社會經歷過4大轉型:包括人口、流行病學、政治與經濟的轉型,接下來,則是伴隨貧富差距、債台高築、人口老化、少子化、勞動力降低等問題,本身迫切需要轉型的健保制度。現在台灣的醫療保健體系因錯誤的競爭而「亂成一團」,不論參與健保的民眾或醫療院所,都不珍惜健保資源,導致醫療資源浪費;此外,由於全民缺乏健康生活觀念,因而出現「2成重症病人耗掉8成健保費,8成病人用2成健保額度」的不平衡現象,我們必須著手從改善醫病關係管理及健康體系架構重組做起,才有可能將健保的財務狀況做良性調整。現在的健保是「用多少給多少」,反映出全民尚未建構正確的健康意識,未來應該要朝健康風險管理為優先,導入「論健康計酬」概念:一個地區的居民越健康,能獲得越多的健保資源,政府應該做一次全面性的全台健康風險評估,應在各區設置健康風險分析的實證機制,並由中央地方配合據以投注預算調整區域健康風險(或健康照護產業的介入)。健康福祉體系的永續發展,唯有透過民眾、服務提供者、健保署及衛生福利部對期待、績效表現及責任凝聚共識概念出發,從具備行動、程序、產出與成果的服務流程改進中前進,最後由組織價值與倫理、專業標準、立法與法令要求脉絡中落實當責約定(accountability contract)的承諾,創造一種全民(機構)集體學習共同思考未來應有的改變,以及體驗改變所需能力之健康環境,引導國內健康福祉總體環境之流程再造,進而建構結合成本與品質的健康福祉服務所衍生價值之組織學習機制,才能真正達到服務品質提升及健康福祉體系長青之最終追尋。

要打造全民健康生活網,必須從「社區」落實,因為個人的健康源自社區,現在許多歐美國家都在利用社區的價值觀與凝眾力,積極推廣「社區再造」,做到社區營造、社區充權(community empowerment)、社區自主、健康福祉價值建構,例如當地該社區的老人人口眾多,照顧這些老人的健康不再只是他們的家人或是政府的責任,而是由出身該社區的社會菁英,帶頭管理自家社區的健康,政府則扮演經費提供的角色,由在地人自主管理。「社區充權」對健康及福祉具有高度重要性,並被列為WHO定義健康促進的重心,「個人充權」可增進自我管理的能力、採取健康的生活型態,降低健康變差的風險,而社區充權的共同利益,能夠使民眾積極參與,透過歸屬感與參與感來增進國民的健康與福祉。

台灣發展社會健康照護,比起國外還具有更好的立基點,在於全台設有公立醫院,若政府想將這些健康資源機構連結起來,可透過公立醫院扮演醫療政策的主軸,替民眾做到產出健康、建構整合機制,確實將醫院與健康連結在一起,而非生病了才去醫院治病,同時,這些公立醫院要能提供多元服務,將需求推向市場。另外,民間與政府也應聯手建置國內三段五級制度:初段的健康促進、特殊保護,次段的早期診斷和適當治療,末段的限制殘障與復健,以及不同醫療保健次體系功能連結的互補機制,包括現在各國正極力發展的遠距健康照護、電子病歷、雲端照護等服務,同時,也應推廣臨終與安寧照護,畢竟這是每個人都會面臨的最後一段路,是國民健康體系非常重要的一環。

台灣在未來十年,必需找到有經濟價值的新醫療產業,而且這個產業最好是能符合老病人口的需求,以需求導向的創意和成長,將病人或老年人口所需要的醫療照護服務事先設想周全。在高齡人口不斷成長的台灣社會,「成功老化」將成為未來的重要課題,要達成「成功老化」,必需符合4大條件:不失能、有活力的健康老年(Health Aging);不憂鬱、能快樂的正向老年(Positive Aging);不依賴、有尊嚴的積極老年(Active Aging);以及不恐懼、有智慧的成功老年(Successful Aging)。

過去政府常用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作為衡量台灣經濟發展的指標,但隨著時代進步,現在應該用國民生產毛額減去防治社會病態的費用後的「NEW(Net Economic Welfare)」,當作新的國民生活福利指標,更具意義。現階段台灣發展過程的新議題,是建構一個健康的生態環境,而這個環境必須包括友善的(friendly)、全人的(holistic)、療癒的(healing)、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4大要素。致力打造台灣健康的社區環境,發展多元化健康照護是我們心目中的終極目標。

最後讓我以「圓一個美滿的願景」做為此文的終結:
越期許全民健康福祉、快樂美好,越明白自己的謙卑、渺小,如同在大地辛勤播耘的農夫,沒有謙卑的彎腰,何來豐足的收成? 盼各位朋友自比健康照護體系的農夫,以最虔誠的心,在每一寸土地上,播下願景的種子,然後與全民一起分享美滿、豐足的收成!

精選圖片 | 123RF
內文圖片 | 123RF

瀏覽次數: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