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專家破除關於「猴痘」的11個迷思

衛生專家破除關於「猴痘」的11個迷思
✍ 撰文 | 楊健良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評 | 余佳益副研究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感染症與疫苗研究所

依據聯合國8月17日的新聞報導:「世衛組織-譚德塞總幹事」在日內瓦的新聞記者會上指出:「猴痘已於全世界92個國家,有超過3萬5千多例的病例,共計12個死亡案例;全世界的猴痘病例較上一周成長20%,新增了近7,500例的猴痘病例;其中新增的病例,絕大多數來自於歐美地區國家,猴痘病例也幾乎是出現在男性與男性的性行為之中。」[1]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於今年7月24日發布新聞稿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評估自今年5月全球猴痘疫情爆發以來,因全球猴痘病例數持續快速增加、影響國家日漸增多,因此召開緊急委員會議,並宣布猴痘疫情正式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2] 。」

🟦 (Heakthline Media-2022/8/10)「11 Monkeypox Myths, Debunked by Health Experts」報導:
美國外科醫生 Vivek H. Murthy 說「錯誤的健康資訊是對公共衛生的急迫威脅,它不只會造成混亂、散播不信任、損害人們的健康且會破壞公共衛生努力的成果」,為提供關於猴痘(Monkeypox virus)正確資訊,Healthline Media與醫學專家進行了對談,藉以破解有關猴痘病毒的11個迷思。

🟦 關於猴痘來源的迷思
▸(迷思):猴痘是實驗室所創造出來的新疾病
一般民眾可能在今(2022)年5月才第一次從英國的媒體報導中獲知「猴痘」這個疾病,但事實上對於此疾病我們已經了解有6年之久了;1958年時,猴痘病毒首次在研究用的猴子身上被發現;直到1970年,猴痘首次出現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人類身上。

Carbon Health 的區域臨床主任Bayo Curry-Winchell 博士表示:「直到今年(2022),絕大多數猴痘病例都僅限於幾個非洲地區的國家,仍屬流行病學分類之中的地方性(Endemic)疫情」

猴痘起源於 1950 年代後期,科學家首先在猴子身上發現了此種病毒,猴痘病毒可能並非起源於該物種,至於猴子是否將猴痘病毒傳播給人類仍屬未知,因為仍有幾個物種可以攜帶猴痘病毒,但猴痘不是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來的。

🟦 關於猴痘感染的迷思
▸(迷思):你會從COVID-19 疫苗中被感染到猴痘病毒
傳染病專家Armand Balboni 博士說:「不可能從COVID-19疫苗之中感染COVID-19或是其他的病毒;猴痘和 COVID-19 是兩種全然不同的病毒,兩者完全沒有關係」,Balboni博士再次強調,COVID-19 疫苗以及目前使用於預防猴痘的疫苗都是安全且有效的。

▸(迷思):你會在游泳池被感染猴痘
國際SOS (International SOS)的區域醫學主任Mark Fischer 警告說:「科學家們目前仍在研究猴痘,直到現在,科學家們發現猴痘似乎並非以水為傳播的媒介,猴痘主要是透過皮膚的接觸而傳播。」

例如:當接觸到猴痘患者使用過,且尚未洗淨的衣物或是床單時,也會因而感染到猴痘病毒。依據此點考量,Fischer主任建議民眾在下泳池之前應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 —「要注意泳池邊可能接觸到的物品,例如毛巾或衣物都屬於病毒傳播的高風險物品。」

雖然目前研究看起來並不會從游泳池本身感染到猴痘,但是Curry-Winchell 主任說:「如果你跟一個已經感染猴痘的人,在水中有皮膚上或是面對面接觸,則有可能因此而感染到猴痘。」

▸(迷思):在人群中會感染猴痘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在媒體諮詢中指出,儘管研究發現猴痘可藉由呼吸道分泌物傳播,但這些飛沫會更快地從空氣中掉落,Curry-Winchell 主任說,在人群之中感染猴痘,雖然可能性很小但也並非不可能。

Curry-Winchell 主任說:「猴痘是透過與感染者長期的密切接觸而傳播,因此需要與開放性傷口有皮膚上的接觸,例如:擁抱或觸碰猴痘患者曾接觸過的物體,才會因此而感染」

▸(迷思):猴痘是一種性傳染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STD)
傳染病專家Armand Balboni 博士說:猴痘可透過不是性或親密的肌膚接觸而傳染,雖然猴痘可透過性傳播,但這並不是猴痘唯一的感染途徑。

▸(迷思):只有男同性戀和雙性戀男性會感染猴痘
截至目前大家都可知道關於猴痘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論性傾向或是伴侶,猴痘可以感染任何人。每個人都應意識到這個風險,且教育自己、保護自己,以免於猴痘病毒的侵害。

🟦 關於猴痘疫苗的迷思
▸(迷思):疫苗是新研發出來的、可廣泛獲得、任何人都可輕易接種疫苗
目前有兩款疫苗可以預防猴痘,但都不是猴痘特異性的,分別為ACAM2000 和 JYNNEOS,這兩款疫苗過去都是針對天花所研發的,但是「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說這兩款疫苗對猴痘至少有 85% 的有效性。

不過雖然有兩款疫苗可供使用,但並非每個人都可獲得,歸因於目前疫苗的供應有限,且由美國聯邦政府統籌控管,「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建議可為曾經接觸過或有感染風險的人進行疫苗的接種。

🟦 關於猴痘與COVID-19
▸(迷思):猴痘會造成類似於COVID-19一樣的浩劫
截至目前的研究觀察,因猴痘傳播需要身體的密切接觸,所以不太可能發展成如COVID-19一般的疫情災情。Fischer主任說:「病毒可能隨著病例的傳播而逐漸演化,目前相關的研究仍持續地進行中,希盼對於如何控制此種病毒,減緩病毒的傳播,並根除病毒能有更多的了解[3]。」

🟦 我國採購之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抵臺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指出: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及歐洲疾病管制中心(ECDC)等單位之建議,大多數猴痘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療,僅需以輸液治療與維持營養等支持性療法為主,藉以減輕症狀和併發症」,疾病管制署建議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可使用於猴痘確診且病情嚴重之病患或免疫低下患者。

疾病管制署於今年7月28日新聞稿表示「我國採購之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tecovirimat,已經在27日晚間運抵臺灣。該口服抗病毒藥物將由醫師評估治療效益以及風險後,在充分告知病患,並獲得病患同意之後提出申請與使用。」

疾病管制署提醒,國人前往猴痘疫情國家,如於返國入境時出現「發燒、皮膚病灶如紅疹、丘疹、水泡或膿疱」等疑似症狀,應主動告知航空公司人員及機場港口檢疫人員,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的旅遊與接觸史[4]。

如醫師在臨床診療上發現疑似猴痘個案,請於傳染病通報系統之(NIDRS)之「第二類法定傳染病」項下,選擇「猴痘」項目通報與採檢送驗。

採取「病患發病期內皮膚水泡、血液、咽喉擦拭檢體或結痂檢體」,以A類(P620)感染性物質包裝,在2-8°C下送至疾管署昆陽實驗室檢驗[5]。


審評意見:

國家衛生研究院 余佳益副研究員表示,病毒能否成功感染宿主、造成疾病,取決於病毒與宿主間的狀態與互動關係。病毒活性、濃度的高低,與宿主接觸時間的長短、宿主對該病毒的免疫力與平衡…等,都是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非唯一。猴痘患者在皮膚膿包與咽喉拭子有高的病毒量;因此,在病毒失活前,無論是直接或間接接觸到高濃度的患者膿液、不管行為親密或不親密,都存在著被感染的風險。此外,猴痘病毒也是一種人畜共通的病毒,若是誤以為只有親密行為、或僅在特定族群之間才會傳播,使患者因懼於被貼上標籤而不願就醫,亦會是猴痘防疫作戰上的一大隱憂。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最怕無知與誤解;面對新興傳染病,最無用的也是以訛傳訛。在自媒體發達的年代,如何避免少數特例被放大誤解為通案,如何讓大眾及時接收到正確的健康知識,也是對抗病毒的重要工作之一。


🔖 參考文獻:

[1] (United Nations News)Monkeypox cases top 35,000: WHO. Retrieved August 29, 2022.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2/08/1124892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WHO宣布猴痘疫情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我國將積極監測及整備應變量能,並提醒醫師加強通報及民眾留意」。2022/07/24。2022/8/29,取自:https://bit.ly/3qRSYQX  
[3] (Healthline)11 Monkeypox Myths, Debunked by Health Experts. Retrieved August 29, 2022. https://bit.ly/3w71zCl
[4]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我國採購之猴痘口服抗病毒藥物已抵臺,將提供重症及免疫低下確診個案使用。2022/07/28。2022/8/29,取自:https://bit.ly/3LwJ8x5
[5]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猴痘」。2022/07/11。2022/8/29,取自:https://bit.ly/3f9bWQp

精選圖片 | 123RF

瀏覽次數: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