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石曜堂諮議委員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存在」的動力源是「生存」。生命的目標可以說是無限的生存。人作為一種生命形式,其所有的活動和目的,都只遵從一個指令:生存!「生存動力」是人類所有活動的基礎。上述這一段話摘錄自L·羅斯賀伯特:《戴尼提:現代心靈健康科學》,不容易懂,其實他的意涵在告訴我們「時時戒慎,抱持覺察」。在今日的世界,沒有人可以承受缺少整合的風險,因為這成本肯定相當昂貴。身、心、靈──自我、文化、自然──本就存在,一直發揮著影響力,主動型塑事件。你若不能有意識地運用這三大工具生活,就只算是稿木死灰。整合的最佳起點是從自我做起。在自我、文化和世界這三大中,完整掌握始於自我。整合的精熟始於自我超越,在情緒層次、心理道德層次和精神的層次,不需要再多些什麼了,但少於此卻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學會轉變身、心、靈,以作為接下來轉變自我、文化和世界的序曲。經過這整體的領會,不論是你還是周遭的世界,都會變得截然不同(肯恩·威爾伯)。
健康是身心靈與社會的和諧及調合。我們要如何達到這種狀態呢?楊定一博士,在他的一本書《真原醫》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從內心徹底轉變」,他指出,內心的徹底轉變意味著在分分秒秒中,我們都必須完全了解自己和生命。這個轉變也代表著我們有足夠的勇氣,深入地探索自身,檢視我們的態度及一切,找出自己的缺失及做錯的地方,能真誠地懺悔並立願改善。悔改力量之大會帶給我們全新的角度觀看自己、這世界和周遭的一切。
我們必須對自己的生活方式作徹底改變,不只包括多運動、以更多生鮮蔬果為主的飲食習慣,它也會使我們對一切事物(甚至病痛)存著感激之心及樂觀正面的看法。它會驅動我們向內觀察自身的動機,反省生命的價值並將這些失而復得的價值觀和周圍分享,因此它也驅動我們踏出去。如此一來,我們生命的每一天都將過得充實、有意義。這個徹底的轉變,是達到身心靈完全痊癒的基礎,不論西醫或中醫,遲早都會回頭欣然接受這方法。所有的科技若要繼續,都無法與此簡單的理論脫節。當內心徹底轉變並在行為或態度上顯現出來時,人們的身心即可達到統一性。肉體上的治療只是轉變中的一個簡單延伸;內心的轉變是解決疾病的首要工作,它能重整我們的身心,進而準備邁向痊癒的未來,更重要的是,內心轉變能促使我們打開心胸迎接生命。「打開」的心胸是一顆充滿憐憫的心,憐憫與慈悲是宇宙中最強的統一力量,他比任何力量都還能戰勝所有不適。充滿正向、感恩與慈悲的念頭,是幫助身心靈和諧最簡單、也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自我療癒的第一步(楊定一:《真原醫》)。
早上六點半,鬧鐘響起時,你是為了什麼而起床?深夜,熄滅最後一盞燈時,劃過心頭的又是什麼?這些心中的疑惑,也許隱沒在忙碌的生活中,但從來沒有真正消失過,在某些片刻,也許是在倒咖啡,或是等紅綠燈的時候,才被我們捕獲,這時如果我們能好好地端詳它們,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超越「此生的工作」,而把焦點放在「此生」本身。「此生(人生)」是什麼?是「期望更好」的「經營」與「追尋」,為了提升「經營」與「追尋」的力道,我們必須形塑「習慣領域」;用方程式表示:人生(意義與價值)=經營×追尋×(習慣領域)。
習慣領域是我們的行為經過一段時間後,我們的想法、做法、念頭、思路會慢慢的穩定在一個固定範圍內,這個範圍和它的組織與運作;是人們的先天和後天累積下來的思考、决策、和行為模式的總和(游伯龍:習慣領域)。
「投資健康,珍惜生命」是我們最根本的核心價值,我們的願景立基於此,那就是「健康生活,美麗人生」。「健康生活,美麗人生」是什麼?是在生老病死過程中活出「意義」跟「價值」。今天就活出你想留下的傳承。確認你想留下什麼傳承是一回事,是否能真的傳下去又是另一回事。你是否能留下你渴望的傳承,最大保證的關鍵就是,你如何生活。大多數人並不經營自己的人生:他們只是逆來順受。大多數人無法選擇何時及如何死亡;但他們可以決定如何生活。
1977年起,游伯龍教授從腦與心、行為與決策之關係,深刻體悟人性後,大膽假設人類有「習慣領域」的存在,從此找到改變人類行為的新生力量。習慣領域是一套有系統的心靈改革軟體,經常去擴展習慣領域,便可從中獲得智慧與喜悅。每天做一些你不願意做的事,這是一條鐵律,能讓你的義務化為無痛的習慣。靈鷲山平安禪心道法語:「處處皆是修行用心的地方,禪修是一座橋,讓我們可以走到靈性的面前」。我不懂「禪修」,但我知道那是內心的一種「修練(煉→鍊)」。

英國西敏寺大教堂內之大主教的墓誌銘:「當我年輕而奔放時,我的想像力是沒有界限的,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長大也更聰明些時我發現改變世界可不容易,所以我縮短些我的眼界,我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但,似乎也難以撼動。當我逐漸進入暮年,我做了一件孤注一擲的最後努力,我想改變我的家庭,家庭對我而言,是如此的親近,但,唉!他們也沒改變什麼。現在,我躺在臨終臥床上,我突然了解:如果最初只是要改變自己,然後依此實驗及經驗,我可能可以改變我的家庭;從家庭的啟發與鼓舞,我可能隨時有能力讓我的國家更美好。然後,誰知道!我可能甚至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唯有個人願意改變自己,才有化解未來僵局的可能性。我們無法用相同的自己,得到不同的未來,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我們有著改變自己的需要,人們總是相信過去不等於未來,始終期望明天會更 好,而關鍵在於是否還能在現在,讓自己有所不同。終其一生,人們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到底要如何, 才能夠......」,這是人類科技最大的突破,是人類文明最終的到達,人終於可以透過改變,成為心目中理想的自己(圓桌教育基金會:圓桌論壇)。
健康與人生的豐富知識及草根力量孕育「健康生活·美麗人生」的願景,豐富春意盎然的生命力量。我們該如何使當下的生命更豐富?面對無法預知的未來,如何以唯一可能的方式做好準備?我們必須創造環境,讓所有人都能獲得啟發,活出創意人生。
精選圖片 | 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