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生育率有多低?現象、成因與對策

台灣的生育率有多低?現象、成因與對策

📅2022-05-03 (Tue.) 14:30-16:30
📍 國家衛生研究院 台北辦事處第1會議室

講者簡介:

鄭雁馨博士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社會學與人口學博士)
現任: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美國婚姻與家庭期刊編輯委員(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台灣社會學刊編輯委員

經歷:法國國家人口研究機構 (INED) 訪問學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助研究員、德國馬克斯浦朗克人口研究機構博士後研究員

科普文章:
〈政策之外:少子化台灣的重要課題〉, 思想坦克 (網站),2021-05-11
〈台灣的低生育率現象該怎麼理解?〉, 台灣新社會智庫 (網站), 2021-04-20.
〈關於女性生育的二三事:高教、遲育與外配〉, 巷仔口社會學(網站), 2019-05-21

Related Publication:

  1. Yen-hsin Alice Cheng, 2020, “Ultra-low Fertility in East Asia: Confucianism and its discontents”, Vienna Yearbook of Population Research, 18, 83-120. (Full Text)
  2. Yen-hsin Alice Cheng and Chen-Hao Hsu, 2020, “No More Babies without Help for Whom? Education, Division of Labor, and Fertility Inten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4), 1270-1285.
    (Full Text中文摘譯)
  3. Yen-hsin Alice Cheng and Elke Loichinger, 2017, “The Future Labor Force of an Aging Taiwan: The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nd female labor supply”,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36(3), 441-466. (Full Text中文摘譯)

國衛院論壇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鄭雁馨副研究員於5月3日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台灣的生育率有多低?現象、成因與對策」,實體與視訊並行。鄭雁馨副研究員為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社會學與人口學博士,鄭副研究員近年來透過普查資料、戶籍資料、人口統計及社會調查等所做的第一手研究實證數據分享與會人員。
當被問到如何提昇生育率或讓婦女願意生育時,鄭副研究員主張傳統文化(如重男輕女的觀念)有待改變、先生分攤家務與教養子女責任、持續推動友善支持婚育的性別平權社會等,畢竟育兒是整個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精彩內容重點摘要如下:

東亞儒家社會的超低生育率與人口特色

鄭副研究員從全球各區域的生育變遷談起,指出過去70年來因現代化造成全球生育率都在下降(圖一),由圖中的綠色虛線可明顯看出東亞與東南亞區域的生育率自1965年後有明顯的崩落現象,且若將東南亞移除此虛線的趨勢會有更明顯陡降情形,此為東亞經濟體近年來高度發展所造成。而北美及歐洲區域的生育率下降雖較早發生卻是以長期而緩慢的速度下降;拉丁美洲及中亞區域的生育率下降幅度亦不如東亞區域來的快速。

圖一:全球各區域的生育變遷,1950-2020

鄭副研究員則從文化觀點來看待這項差異,直言東亞社會上千年來受到傳統儒家文化的父權社會影響,造成了超低生育率的人口特色。舉例:日本早在1991年即推出育嬰假政策,1995年推出「天使計劃」家庭政策,但在2007年3月日本衛生大臣竟公開直言婦女未盡到「嬰兒製造機」的義務,此發言令歐美先進國家震驚並刊登在美國華盛頓郵報。由此可見日本工業化雖超過百年,生育率下降比東亞鄰國都來得早且未見起色,總生育率在1950末首次低於替代水準,但傳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觀念仍根深蒂固!東亞儒家圈的傳統價值:婚育不分家、男女性別分工、女性貞潔、重男輕女、孝道傳統之長幼尊卑等觀念,有別於歐美低生育率國家的人口特色!

接著,鄭教授拆解了東亞各國自1960到2016年總生育率變遷(圖二),發現台灣和韓國的下降趨勢線軌跡非常相似,且全球總生育率最低的歷史紀錄都出現在東亞國家,分別是:南韓0.81(2021年);台灣0.89(2010年);香港0.90(2003年)。全世界只有東德在東西合併後一年有過0.8的低生育率!再詳細檢視這些東亞國家1960-2016年的生育變遷,各國也有些許的差異,例如從生育率曲線可以看到日本遇到火馬年會驟降,台灣則是每12年遇到虎年會下降龍年再上揚,此兩個特殊現象也再次印證生育變遷明顯受到文化影響。

| 圖二:東亞各國1960-2016 生育變遷

另外,鄭教授更分析了臺灣、日本、南韓和香港四個地區的人口脈絡,用許多圖表實證歸納出下列幾點東亞超低生育圈地區人口的特徵:

  • 東亞各國25-29歲人口具高等教育學歷之比例近年都明顯攀升。
  • 女性勞動參與率在1990-2016年間的日韓兩國變動趨勢呈現M型就業曲線,但台灣趨勢則非典型M型曲線。
  • 不斷延後的婚姻,延到最後變成終身未婚 (中國例外),在台灣34歲結婚的比例只佔50%,50歲以上未婚的人數比例達到將近15%。

也因為上述人口現象,東亞各國有以下四點共通之處:

  1. 非婚生育率極低,結婚率下降變成生育率下降的關鍵因子。2018年東亞各國非婚生育數占比為:南韓 2.3%; 日本 2.2%;台灣 3.8% ; 香港~8% ;中國 <1%。反觀歐盟國家非婚生育數可達到41%(2016年)之多。非婚生子不見容於東亞社會,受深遠的女性貞潔觀念之影響。
  2. 奉子成婚比例上升。
    相較歐美社會,東亞長期穩定同居比例偏低,不過近年奉子成婚比例上升,由各國婚後八個月內出生之新生兒比例,可以看到民風有了一點改變。
  3. 同居普及率雖逐年上升,但長期同居比例仍較歐美國家為低。
  4. 新生兒性別比過高。
    因重男輕女而墮殺女胚胎的現象自1980年代中葉起新生兒男嬰比例在中國、南韓、台灣和香港都有升高的趨勢。

以上這些東亞地區的人口變遷現象都可能是造成生育率崩落的原因。

二、台灣的生育率究竟有多低?

報章媒體常用的時期總生育率(Period Total Fertility Rate, PTFR)並不等於婦女一生所生育子女數。PTFR 是某一年15-49歲女性年齡別生育率的總和,PTFR包含來自35個出生世代而非單一世代的生育行為,是一個合成世代概念所計算的指標,混雜35個世代生育行為,難以幫助診斷生育率下降成因。社會迅速變遷的時代 (女性受教育年限拉長、勞動參與率提高、晚婚晚育等等),PTFR 通常會低估真正世代的生育水準,應配合世代總生育率(Cohort Total Fertility Rate, CTFR)才客觀。世代生育率(CTFR)不受生育步調的影響,但必須等到女性年滿 49 歲(或至少滿 45 歲),才能計算出同一世代的女性實際平均生育數 (圖三)

圖三: 台灣的時期生育率與世代生育率

台灣的生育率需要同時考慮 PTFR & CTFR,才能避免實際生育水準因婚育延遲的步調效應(tempo effect)而被低估。如圖三中可看出台灣的CTFR曲線雖較PTFR高但仍有很明顯的下降趨勢。而以瑞典的世代生育率長期穩定的發展來看(圖四),當女性地位提升後,開始大量接受高等教育、進入職場,生育年齡因而逐步後延,會讓時期生育率(PTFR)顯著下滑⸺這是已開發國家都曾走過的路。例如, 20 世紀瑞典生育率從 3.6 到世紀末腰斬至 1.5。不過如同少部分高生育率的西方國家,瑞典 CTFR 一直維持在平穩的兩個小孩,PTFR 雖然看似下降,CTFR 卻能撐住在替代水準,主要是那些「行程 」延後的瑞典女性最後都有加入生育行列。

另從東亞各國生育率比較也可以有比較清楚的輪廓,台灣與南韓頗為相似,有約15%終身未婚!以1974年次女性為例,在2014年時40歲已婚婦女生育率約1.9人(至49歲預估有1.96),但世代生育率是1.6,主因是有近 20% 未婚女性。所以沒結婚就沒小孩的問題造成東亞國家婦女生育行為因不斷延遲下降且產生「補不回來」和「補不夠」的問題。

鄭副研究員語重心長地說:在此並非要鼓勵非婚生育,但應該思考現象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為何?何以婚前生育與羞恥畫上等號?非婚生子不見容於社會,受深遠的女性貞潔觀念之影響,但這在舊時與剝奪女性受教與就業權並存之汙名觀念,相當程度是限縮並否定女性的生殖自主性,亦即將生育正當性框限在婚姻之中

圖四: 瑞典的世代生育率

三、婚姻障礙:當傳統觀念遇上人口結構變遷

既然結婚率下降變成生育率下降的關鍵因子,試問台灣人民是不想結婚還是結不了婚?鄭教授分析:許多人傾向結婚,但沒有找到合適對象。關鍵在於社會高速發展後,新世代對婚姻、家庭角色的期待轉變,而與傳統文化發生衝突,形成了婚育配對的困難。

例如相較於男性和瑞典的「婚配年齡差曲線」,台灣女性擁有特殊的J型年齡差曲線(圖五、圖六),此為極度重視生育的家庭價值造成對大齡女性的不利,加上世代規模萎縮,產生婚姻擠壓,造成排除高社經女性的反淘汰婚配市場及更低的結婚率。1975-1984 平均世代規模約40.1萬,可說是最後一批婚育年齡大世代,也是迄今可能終身未婚比例最高(20-25%)的一代。

 

台灣過去因為性別篩選墮胎導致1985年之後的婚育人口將因世代規模縮小與新生兒高性別比(女生少)而繼續萎縮,大世代女性因延遲婚育,間接被排出婚配市場,無法全數結婚生子;而年輕世代除了因世代規模小,加上可能有更高的終身未婚比率,少子女化問題棘手。就算明年起全民結婚生育,但由於婚育世代規模已縮小多年,人口規模也必定萎縮。終身未婚比例仍將是決定未來生育水準的關鍵。

當台灣早生貴子的傳統遇上晚婚晚育的現實,可以觀察到越來越多35歲以上女性被質疑其生育力的同時,台灣迎來史上最多40歲以上媽媽的年代(圖七)。而且生育率最低的年代,也是最多高齡母親的年代。
事實上,近十年有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告訴我們高齡生育的母親,其子女的發展並沒有比較差,甚至更好!公衛與醫界是否該為高齡產婦的不平衡宣導負責任?

另外,傳統的儒家家庭價值在現代生活中似乎有所變遷,例如對於婚後從夫居的居住安排、對公婆絕對服從的態度等已有所改變,但是,男嬰偏好依舊存在,甚至在近年有變強的態勢;且男主外女主內傳統仍相對穩固,造成女性數十年來雖然社經地位大幅改善,卻依舊承擔主要家務的重擔。

圖七:台灣歷年40歲以上母親生育總數和比例

四、除了催婚催育,台灣還需要甚麼思維/政策

🔶 檢視父權社會失靈的催生政策:

      ➡ 低度的育嬰假使用率 (2002年起實施,「看得到卻吃不到的福利」)

    • 組織文化:來自雇主與同事間的反彈、對育齡女性的聘用歧視。
    • 薪資的性別差異:爸爸請領育嬰假較「昂貴」。
    • 傳統文化:男性受傳統觀念影響,不被鼓勵要參與育兒工作。
    • 男性的經濟負擔與男主外女主內觀念。
    • 東亞帶薪育嬰假使用率:
      • 母親(2017年):日本 83%, 台灣76% 和南韓僅有 22%
      • 父親(2017年):日本 3%,南韓 5%,和台灣8%
      • 即便日韓的父親育嬰假在OECD國家中最長:52 週!

     ➡ 日韓失靈的催生政策

    • 日本:部分企業開始進行反向操作,縮減女性雇員員額以變相逃避政府要求的女性育兒權益帶來的營運成本 (Mun 2015)。政府企圖介入提升男女育嬰假使用率,但成效有限。
      • 日本政府針對低度運用的父親育嬰假祭出很多鼓勵、推廣與查核措施,效果有限。
    • 南韓:時期總生育率 (PTFR) 在 2019年跌至92人,儘管政府已投入逾鉅額預算補助各式催生政策 (Poon 2018),使用率與成效也有限。

   ➡  工作+育兒的蠟燭兩頭燒重擔依舊落在女性身上!

    • 女性機會成本大:可能需為育兒犧牲職涯發展。
    • 可能間接影響部分女性的結婚和育兒意願。
    • 願意幫忙家務/育兒的(準)父親,因組織文化/社會觀感苦無機會參與。

   ➡   有政策沒「土壤」:枉然~

  • 社會需有將個人生育視為社會整體共同責任的氛圍;且願意支持青年男女平衡工作與家庭的共識!

🔶 人口政策規劃的思維

  • 外配不是低生育率解方,但少了她們挑戰會更嚴峻。
  • 部分醫界大力推動的人工生殖法,就現有歐洲經驗來看,不具備扭轉低生育率的功效,更多是平等生殖權的重要一環。
  • 需積極降低對特定族群的排除:年齡歧視體現在人工生殖法的適用年齡上限(45歲),應審慎思考放寬給所有年齡之女性;另外也應思考未婚者伴侶法的施行。
  • 社會對非婚生育的理解應有更多元寬容的想像,理解生命經驗的複雜性,避免以「偏差行為」視角來思考,可讓生育行為有更多可能性。
  • 青年低薪也是關鍵問題,影響青年人結婚時程、意願與擇偶市場競爭力,最終也將影響家庭養育能力和生育胎數。
  • 物美價廉的高品質公共托育是高生育率國家的共同基礎建設。
  • 體認人口萎縮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在婚育政策外超前部屬相關措施迎接老化社會。
  • 不論推出任何政策,長期的規劃與穩定的執行才能讓人民有感,進而改變行為。政令宣導要更全面與完整,讓青年人熟知其權益與各項福利。
  • 從生活中的大小事做起:
    1. 媽媽手冊->親職手冊
    2. 尿布台應逐步廣設至男廁!
🟦 總結

鄭副研究員表示長期來說,台灣的總人口萎縮勢不可免,但人口多寡與國力不見得有關,而政府更應該致力於提升人民幸福感和人口素質。此外,要更了解青年人口在邁向婚育過程的經歷。而因青壯勞動人口不足而導致的稅基縮小問題,需透過產業升級提高人均生產力。在教育面,應重新思考學校教育,除了持續推動性平教育,也應鼓勵合作 (而非競爭) 與尊重個體差異 (而非壓抑式齊頭教育)。

整體而言,廿一世紀低生育率國家的人口政策核心在於因應女性角色的轉變,需將家庭政策鑲嵌在勞動、照護與性別政策中,尊重個人獨立性與自由選擇,協助兩性平衡家庭與工作,並保障各種婚姻狀態者的個體權益。

✍ 撰文 | 陳麗秋副執行長、高玉容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審閱 | 陳炯東執行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活動剪影

鄭雁馨副研究員(中)與論壇長官、同仁合影
張仲明副總召集人(右3)、陳炯東執行長(右2)、洪培凱副執行長(右1)、陳麗秋副執行長(左4)、吳成文總召集人(左6)
鄭雁馨副研究與論壇陳炯東執行長合影
瀏覽次數: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