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成文院士 Academician Cheng-Wen Wu
現職:
國家衛生研究院 論壇 總召集人
國家衛生研究院 名譽研究員
國立陽明大學 特聘講座
中央研究院 院士
「生醫開拓手」,創新闢立國家生醫研究新紀元-吳成文
吳成文院士為以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及分子生物學之方法,研究基因轉錄分子機轉的先驅,學術研究早即享譽國際科學界。1988年回國之後,協助建立我國生物醫學科學研究基礎建置,引進學術制度,並先見針對臺灣重要暨急需解決之醫衛問題,訓練臨床醫療專科人才;此外,更紮根培育生命科學學術人力,無論於延攬科學新秀回國,或邀請國際重量級學者協助臺灣學術研究發展等,對臺灣生物醫學暨生物科技之發展卓有貢獻,故而被譽為開創臺灣生物研究新紀元的「生醫開拓手」。
吳院士對返國後之實際作為,對臺灣於本世紀生命科學世代整體國家之科技競爭力,貢獻卓著,難以細述,僅擇略說明。
一、為臺灣學術界建立組織外同儕審查制度
引進同儕審核制度,以學術必須卓越的觀念,透過客觀、公正、有效的同儕評核,建立高水準之獨立審查風範,積極篩選出具品質與競爭力的研究計畫,開創我國卓越審查能力之先河。而藉助具水準之審查機制,篩選出優異之研究計畫,如此方能提升學術水平,而臺灣也得以在世界科學舞台嶄露頭角,昂然於上世紀推助我國生醫研究進入飛躍、跨越的二十年榮景。
二、開創專科醫師培訓計畫
創立我國腫瘤醫學、感染症、老年醫學,以及精神醫學等專科醫師培育計畫,建立我國重要疾病次專科制度,孕育臨床專業醫師人才。上述訓練計畫,除解決國人的醫療需求,如國人第一殺手的腫瘤疾病;並先見地儲備對應臨急重大疾病之解決能力,如感染症疾病;以及社會變遷下醫療所衍生的新命題,如精神疾病、藥物濫用以及老人疾病等。「養兵儲將在未用之時」,如此跨越視野之深謀遠慮,實為領導管理階層應當具備之遼觀智慧。
三、以卓越領導,提升學術單位研究能力
吳院士回臺於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擔任籌備處主任,並於1993年正式成所後,擔任首任所長。於吳院士領導之下,生醫所學術能量驚人,成為上世紀臺灣生物醫學界最尖端的學術研究機構,於各醫學領域如癌症、神經科學、心血管疾病、感染症及公共衛生等,執行多項基礎科學研究計畫。吳院士於其任內,生醫所於具高影響指數之國際學術論文期刊總計發表超過六百篇論文,學術研究的成績亮眼,匡助臺灣具挑戰世界一流醫療科學研究之實力。
四、以先進國家為師,創設國家衛生研究院
1990年,吳院士向政府力陳臺灣應有一獨立專門的國家級醫學研究機構,如同美國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IH),以整合各大學醫學院、醫院、及研究中心三方之研究資源,俾支持我國重大的醫療、衛生暨健康的研究。歷經六年的積極遊說與籌劃,國衛院終告建立,並由吳院士擔任創院院長。至今國衛院已執行諸多對國家有重大影響之研究計畫(下文略述),於整合我國生醫學界研究資源、提升研究能量,激勵學術合作,以及躍升研究品質,具有絕大的影響。
五、 開啟即時而有效的醫療研究系統,解決台灣重大緊急醫療事件
1998年腸病毒71型疫情爆發,共計七十八位病患(多數小於五歲)急性猝死。腸病毒71型即由國衛院所提供之學術合約計畫支援的實驗室,分離出之致病因子,同時闡明其感染機制。隨著研究證據暨結合國衛院所訓練之感染症專科醫師,快速消除此一急性猝死疾病對幼童生命的威脅。此一重大貢獻於世界最被稱譽的醫學學術期刊中刊登,該期刊之社論並讚揚臺灣學術研究結合臨床醫師合作的機制,為世界各國將來面對急性疫情之際的一個最佳參考模式。
六、保障國人健康,解決國人嚴重濫用抗生素問題
抗生素濫用造成抗藥性細菌之產生乃為世界性的問題,然過往我國除醫療上濫用之外,民眾可以在無處方下於坊間各個藥局自行購買抗生素,問題更是嚴重。透過國衛院學術團隊之研究結果,瞭解到我國因抗生素濫用,某些細菌之抗藥性為全球第一,極度威脅國人健康。針對研究結果,吳院士向政府提供遏止抗生素濫用之具體建議,制定重要的管控標準以避免不當或過量用藥,敦促政府建立抗生素使用之醫療新制。本制度於2001年起實施,促成隔年台灣抗生素用量下降45.9%,所節流的費用高達新台幣5,918,518,700元(約169萬美金),除保障國人之健康,對維護健保資源貢獻甚大。
除此之外,吳院士尚協助國醫中心建立生命科學研究所,多年來培養我國諸多無論於實驗室或是生技產業之高素質人力;更於擔任世界細胞生物學會會長之際,在臺灣成立國際細胞及分子生物學世界種子科學家訓練計畫,把臺灣之學術能力傳送到國外,幫助政府進行學術協助之外交功能。上述均是吳院士以科學家之視野高度,為臺灣開創學術新局、建立學術能力、提昇國人臨床學術暨醫療品質,維護國人健康,甚而傳遞臺灣研究實力之確證。
📌 相關文章 | 醫界開拓手‧論壇掌舵人 ( 撰文:劉傳文執行長 財團法人健康文教基金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