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為探討美國華盛頓州一間技術性護理之家(Skilled Nursing Facilities)中新冠肺炎感染及傳播的情形。

研究方法為:

  1. 間隔一週進行二次點盛行率調查
  2. 對該機構中的住民做鼻咽及口腔拭子採檢
  3. 進行rRT-PCR、病毒培養和定序,同時紀錄採檢前14天內出現的症狀
  4. 一採檢驗呈陽性的無症狀感染者則會於7天後再做第二次評估
  5. 新冠病毒感染者依症狀及出現的時間分為4種:有典型症狀者(發燒、咳嗽、呼吸急促)、非典型症狀者、無症狀者、確診後才出現症狀者

結果摘要如下:

  1. 總計該機構89位住民中SARS-CoV-2檢驗陽性者有57位,陽性率為64% (57/89);15位死亡,確診病患的死亡率為26% (15/57)
  2. 進行點盛行率調查的76位住民中檢驗陽性者有48位(48/76,63%);陽性者中採檢時無症狀(asymptomatic)者有27人(27/48,56%),其中又有24人在採檢後大約4天才出現症狀,即確診後出現症狀者(pre-symptomatic)
  3. rRT-PCR檢驗病毒的Ct值在asymptomatic、pre-symptomatic、非典型症狀者或典型症狀者之間都非常接近。(Ct值中位數在上述四組分別為25.5、23.1、24.2、24.8)
  4. 病毒培養結果也發現,47位rRT-PCR陽性的感染者病毒分離率在各組分別為:asymptomatic 33% (1/3)、pre-symptomatic 71% (17/24)、非典型症狀者75% (3/4)、典型症狀者63% (10/16)
  5. 34個檢體進行病毒核酸序列分析,將近八成的病毒序列可分成二群(cluster),二群之間僅差一個核甘酸。

解讀:

  1. 本次調查中發現,感染新冠病毒者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在第一次受檢時是無症狀的,其中也有部份的人確診後才陸續出現症狀,而這些一直無症狀或是後來才出現症狀的確診者不僅rRT-PCR陽性,從Ct值也可以發現這些病例的病毒量與有症狀者之間沒有明顯差異,因此,有無症狀或是症狀出現的時間與病毒量沒有正相關性,而且這些病例中確實有一定的比例可以培養出具有傳染力的活病毒。作者認為,無症狀或是症狀出現時間比較延後的病例很難在早期被察覺,是造成機構中疫情快速散播給其他住民以及醫護人員的主要原因
  2. 機構中的住民原本可能就有一些慢性咳嗽或是認知功能障礙的問題,因而無法精確陳述與新冠感染相關的症狀;另外,研究也發現有不少的確診病例症狀並不典型(即非目前診斷的症狀依據:發燒、咳嗽、肌肉酸痛),所以單藉由出現典型症狀與否並不足以判斷感染的風險
  3. 機構中的感控措施如果只侷限在針對有典型症狀的確診病例,顯然會有很大的防疫破口
  4. 本研究未針對環境做檢測,因此不知道病患之間透過帶病毒的飛沫傳染外,經由接觸到環境中有病毒的污染物而感染的風險有多高
  5. 某些確診病例在症狀出現後咽喉部驗出病毒的時間會長達7天以上(而且當中確實可培養出活的病毒),因此也支持在類似機構中應該以檢測結果為基礎來決定能否解除傳播路徑防護措施;若無法進行檢測,則應該考慮延長防護的時間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齊 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Author:Melissa M. Arons,Kelly M. Hatfield,Sujan C. Reddy,et al.
原文連結: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8457?query=featured_coronavir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