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邀請7名專家,就武漢肺炎診斷對感染控制及公共衛生提出7個討論。
- 對目前檢測武漢肺炎的診斷工具,醫療照護者應該知道什麼?這些工具目前表現如何?這些工具是否能檢測出在潛伏期或恢復期的病毒?
目前最常對病原使用的兩種檢測方法:核甘酸檢測(NAT)及血清學檢測,武漢肺炎也不例外。目前最嚴重的問題是,這些方法檢測方法是在武漢肺炎爆發後才被研發出來的,沒有被好好的測試過,出現偽陰性的結果。在加拿大,疾病開始時,各省陽性及陰性檢體皆會被送至Nation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NML)進行確認,但隨著疫情延燒及大部分實驗室檢出結果與NML一致,疫情嚴重的省分不再送進陰性檢體。歐盟大部分國家亦採相同策略。一般而言,呼吸道病毒量在症狀出現後兩天達到顛峰,因此一般建議,檢體採集時間越接近症狀出現時越好;太晚採集檢體可能會導致偽陰性,但這個高峰期可能隨病毒、症狀的嚴重度、及病患本身的免疫狀況而不同;因此仍需更多的研究。此外,採集檢體的位置也很重要;專家建議,應明確告知健康照護者檢體採集位置正確的重要性。隨著個案數越來越多,檢測能量應該很快會超過負荷,檢測應分流至醫院,醫院皆應具備檢測能力。
- 所有流行區是否皆應接受NAT檢測?偽陰性結果又該如何處理?
在如中國這種已進入社區流行的國家,除了NAT檢測,已合併採用臨床及X光評估。即使有很好的敏感度,NAT檢測陰性在有臨床症狀個案身上,無法排除武漢肺炎感染;採檢時間、檢體品質、檢測方法、實驗品質的控制、及人員的訓練,皆影響檢測的準確性。目前仍無法確定哪種檢體最好的情況下,應多採幾個部位的檢體。如果陽性或陰性NAT檢測結果會影響感染控制的措施(如隔離)或病人的處置(如治療方式),檢測當然應該要進行。根據WHO臨時指引,一次陰性結果無法排除武漢肺炎感染;重症患者建議重複檢測下呼吸道檢體。但個案數增加,重複檢測勢必增加檢測壓力,應以臨床判斷採取不同部位的檢體已克服偽陰性的問題。若NAT或CT無法做確診,則應以臨床症狀判斷。
- 誰應該提供武漢肺炎檢測?在哪種情況下,應採何種措施?
在零星少數個案的情況下,檢測可限制在有旅遊史或接觸史之個案。但在病傳播之後,檢測應分散至各實驗室以分攤檢測量。
- 對參與實驗室檢測的健康照護者,或對照顧病患或疑似病患的健康照護者,應提供那些安全措施?
在實驗室環境中,全套式保護(防護衣、手套、生物安全艙)應可保護健康照護者在處理檢體時的風險;一般操作鼻咽棉棒使用外科口罩與護目鏡已足夠,若是在生物安全艙外操作可能產生氣體的步驟,如培養、或呼吸道引流等程序,則建議加強防護,如N95口罩及護目鏡。對於武漢肺炎糞口傳播的可能性,洗手台的使用,應可預防院內傳播。
目前武漢肺炎的傳染與過去呼吸道病毒傳染相比如何?
武漢肺炎似乎有較強的感染力,R0估計約為2.5人。MERS傳染力相對較低,R0<1,但在院內感染方面,數學模型估計R0約為2~5.7。SARS的R0約為2~5,主要傳染途徑為飛沫與接觸傳染;相對SARS與MERS,武漢肺炎較特殊的是無症狀及輕症感染,這些人較不易被診斷,因此致死率應較低。SARS與MERS較武漢肺炎嚴重,但相對傳染範圍也較小。除了這三種病毒,H1N1可能在死亡率與致病率上與武漢肺炎較為相似。
- 一般民眾的認知將如何影響武漢肺炎的流行?
SARS在中國已引起一般民眾的重視,因此一些嚴格的管制措施得以執行,如封城、取消集會、學校關閉、居家隔離等等。在加拿大,媒體的報導已引起某種程度的恐慌;衛生單位收到許多檢測武漢肺炎的要求,是基於猜測而非根據實際的風險。在加拿大,疑似病患由衛生單位執行分流,若疑似病患病情未達住院需求,則建議他們自我隔離至排除武漢肺炎感染,以減少不必要的占床及減少院內感染機會。
- 從目前的經驗中,要如何改進防疫策略以面對未來的爆發?學術界、公共衛生單位、及執法單位將如何幫助未來如武漢病毒這樣的流行?
病原永遠都在變。根據以前經驗所採取的應變措施及預測模型須隨時做修正,盡快找出感染源對健康照護者及公共衛生皆有幫助,並發展快篩的能力以應付新興傳染病。快速且正確的資訊分享對公共衛生、臨床團隊、及一般民眾皆有助益。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國衛院 莊淑鈞博士摘要整理)
Author:Ping Wang, Neil Anderson, Yang Pan, et al.
原文連結:https://doi.org/10.1093/clinchem/hvaa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