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來自麻州的一位科學記者Elie Dolgin的報導。
研究顯示,如果之前曾感染冠狀病毒,施打一劑疫苗可提供強大的保護—但是真的可以放心嗎?
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感染冠狀病毒的人可能不必接種任何兩劑疫苗方案的第二劑。這些結果可能有助於紓解短缺的疫苗供應問題,並且正在影響疫苗接種政策。但問題是這個建議是否適用於所有人和所有疫苗。
研究發現,以前感染過SARS-CoV-2的人往往會對單一次疫苗注射產生強大的免疫反應,而再多一次注射能提供的額外好處則很少。此外,對透過感染而獲得免疫力的人來說,施打一劑疫苗後通常增加的抗體數量會等於或高於未感染並接受雙倍疫苗劑量的人。
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等國家現在建議曾經感染過且免疫系統健康的人只需要接種一劑疫苗。許多研究疫苗接種免疫反應的科學家表示,這種政策對疫苗供應有限的國家是一種明智的方式,可以盡可能的讓更多人施打疫苗,發揮疫苗作用。
紐約市西奈山的伊坎醫學院免疫學家Jordi Ochando曾就疫苗接種向西班牙政府建議:「當有數百萬人在等待他們的第一劑疫苗時,對之前的感染者按照目前的兩劑疫苗接種時間表接種是沒有意義的。」
但是科學家們仍然不知道針對先前感染者只施打一針疫苗是否會使某些個體的保護效果欠佳,也不清楚是否對所有類型的疫苗都可行。
■ 只打一針
有大量基於實驗室的證據顯示,感染了SARS-CoV-2的人可以從疫苗接種中受益,這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公共衛生機構建議這些人仍需接種疫苗。但是,目前尚不清楚他們是否需要捲起袖子兩次。
6月14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篇論文[1]提供了一些最新證據,作者認為對感染過COVID-19的人來說,施打一劑疫苗是必要的。紐約市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人員分析在大流行的早期感染病毒的26名病患。他們之後都接種了至少一劑輝瑞-BioNTech或Moderna的mRNA疫苗。結果發現,在接種疫苗後的一兩個月內,研究參與者的記憶B細胞平均增加了近10倍,中和抗體效價暴增了約50倍。這些效益非常明顯,無論他們接受了一次還是兩次的疫苗注射。而且,這些曾經感染過的人只打一劑疫苗產後生的抗體效價等於過高於從未感染過而施打兩劑疫苗的人。
■ 增強免疫記憶
除了上述《自然》雜誌上的論文強調感染後記憶B細胞的角色外,其他研究[2, 3]也證實,施打一劑疫苗可以刺激抗體和T細胞的生長。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免疫學家John Wherry認為,對於從COVID-19康復的人來說,「第二針疫苗似乎並沒有做很多事情」。
儘管迄今為止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mRNA疫苗上,但在英國和印度進行的研究的初步證據發現,如果他們使用Oxford-AstraZeneca (AZ)的腺病毒載體疫苗,單劑量策略也可能會成功。上個月發表的一項研究[4]發現,同樣施打一劑AZ疫苗,曾經感染過的醫護人員產生的免疫反應比沒有感染過的同事,無論是中和抗體的量或是記憶細胞的免疫反應都強的多。
■ 延遲施打疫苗
越來越多的證據足以讓許多科學家相信,不應將第二劑寶貴的疫苗施打在已被感染過的人。
在今年5月由八名COVID-19科學家連署發表於EBioMedicine的信中呼籲[5],讓感染過COVID-19的人僅施打一劑疫苗,「將騰出許多急需的疫苗劑量。有了額外的可用疫苗,就沒有必要讓未感染過的人延遲第二劑疫苗」。
但並非所有政府都採用這種方法。例如,在疫苗相對充足的美國,官員們仍然建議所有人接種兩劑。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發言人Kate Grusich說,「不建議將既往感染史用於疫苗決策」。
科學家還指出,一些感染SARS-CoV-2的人會產生相對較弱的免疫反應。這種相對比較弱的反應在COVID-19症狀不明顯的人中尤為常見。所以如果僅根據過去PCR的確診結果做為施打疫苗的決定,可能會錯過一些免疫反應弱的人。
這時候診斷性抗體測試就可以提供幫助。
在某些情況下,篩檢B型肝炎病毒抗體已經成為一項常規工作,以作為疫苗接種策略的依據—同樣地,EBioMedicine信函的簽署人西奈山傳染病專家Viviana Simon說,對COVID-19我們可以用SARS-CoV-2棘蛋白的抗體來進行篩檢,「如果有疑問,我完全贊成施打第二劑」「但我個人希望我們最終可以發展更加個人化的疫苗施打時間表和建議」。
參考資料:
[1] Wang, Z. et al. Nature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1-03696-9 (2021)
[2] Camara, C., et al. Preprint at bioRxiv https://doi.org/10.1101/2021.03.22.436441 (2021)
[3] Mazzoni, A. et al. J. Clin. Invest. https://doi.org/10.1172/JCI149150 (2021)
[4] Sasikala, M. et al. Int. J. Infect. Dis. 108, 183–186 (2021).
[5] Frieman, M. et al. eBioMedicine 68, 103401 (2021).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作者: Elie Dolgin
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16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