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台灣是世界上少數未實施嚴格封城、學校停課但新冠疫情控制良好的國家。台灣研究團隊比較了兩種感控措施於疫情防治的成效。

■ 目標

比較以個案(case-based)與以群眾(population-based)為基礎的兩種感控介入措施於台灣新冠肺炎防治的成效。

■ 方法

使用隨機模型中的分支過程方法(stochastic branching process model)分析台灣159位COVID-19確診病患的疫調資料,比較以個案與以群眾為主的兩種感控措施於疫情防治的成效。前者包括找出個案、接觸者追蹤及親密接觸者隔離14天等隔離檢疫措施;後者包括維持社交距離及配戴口罩等。

■ 結果

  • 55%的感染傳播事件發生在尚未有明顯症狀的疾病症狀前期(pre-symptomatic)。
  • 以個案為主的感控措施,可將R0由50降至1.53 (註)。
  • 以群眾為主的感控措施,可將R0由50降至1.30。
  • 以個案與以群眾為主的兩感控措施並行,可將R0由50降至0.85。

■ 結論

單獨使用個案介入措施或群眾介入措施都無法阻絕疫情傳播,需兩者並行才能有效控制疫情。此研究結果也說明了台灣能成功控制疫情的關鍵。

 

R0 (reproduction number) 的定義為平均一個染病者可以將疾病傳染給多少人;若R0<1,疫情有機會隨時間慢慢控制。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吳綺容醫師摘要整理)

作者:Ta-Chou Ng, Hao-Yuan Cheng, Hsiao-Han Chang, et al.        
連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internalmedicine/fullarticle/2778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