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ARS-CoV-2 mRNA疫苗的臨床試驗中,受試者排除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而無從得知疫苗對這些族群的保護力。此類患者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會減弱,因此即使在接種疫苗後仍有被感染的風險。本文是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學者為了瞭解mRNA疫苗在免疫缺損個體中的免疫原性,對器官移植接受者施打第一劑疫苗後進行體液反應分析的報告。

■ 方法:

此一前瞻性研究是透過社交媒體招募美國各地的移植接受者,其中包括在2020年12月16日至2021年2月5日之間接受SARS-CoV-2疫苗接種者。TAPII 採血器所採的血液樣本使用酵素免疫測定法(EUROIMMUN)進行檢測。該抗體檢測的是針對SARS-CoV-2棘蛋白S1結構的抗體。另外靜脈穿刺血液樣品則使用抗SARS-CoV-2酵素免疫測定法(Roche Elecsys)測試針對SARS-CoV-spike蛋白受體結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的抗體。兩種測試都是半定量的,並且可反應中和性免疫力。酵素免疫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非常出色,可檢測出對SARS-CoV-2感染的抗棘蛋白體液反應(EUROMUMUN3的靈敏度為87.1%,特異性為98.9%;Roche Elecsys的靈敏度為84.0%,特異性為100%),並且類似於在mRNA疫苗臨床試驗中進行免疫原性評估時使用的檢測方法。作者分析人口統計學、臨床特徵、疫苗類型和陽性抗體反應之間的關聯。疫苗類型的敏感性分析僅限於在接種疫苗後14到21天進行測試。

■ 結果:

研究共計436名移植接受者,沒有人曾被PCR檢測確診感染COVID-19。年齡中位數為55.9歲,女性佔61%,白人移植患者為89%;52%的人接種BNT162b2疫苗(Pfizer-BioNTech),48%的人接種RNA-1273疫苗(Moderna)。自移植以來的中位時間為6.2年。在首劑疫苗接種後的中位數20天中,436名參與者中的76名參與者(17%)可檢測到抗體(抗S1或RBD)。

移植接受者中使用「抗代謝」型藥物免疫抑制療法比未接受該類免疫抑制療法者產生抗體的反應更低(分別為37%和63%,P <0.001)。年齡較大的移植接受者產生抗體反應也較低。可檢測到抗體反應的受試者中,施打mRNA-1273疫苗的比例明顯高於施打BNT162b2疫苗(分別為69%和31%,P = 0.003)。

■ 結論:

  1. 年輕的器官移植接受者、未使用「抗代謝」型藥物免疫抑制療法、施打mRNA-1273疫苗者比較容易產生抗體反應。
  2. 大多數參與研究的器官移植接受者施打一劑mRNA疫苗後,無法產生顯著的抗體反應。與mRNA疫苗試驗中觀察到很強大的早期免疫原性形成強烈對比。之前的臨床試驗發現,在接種mRNA-12735疫苗後的第15天和接種BNT162b2疫苗後的第21天即可達到抗棘蛋白抗體100%的血清轉化率。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齊嘉鈺醫師摘要整理)

Author:Brian J. Boyarsky, William A. Werbel, Robin K. Avery, et al.               
連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7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