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的爆發起因於高風險行為;忽視社交距離的建議(如,年輕人春遊或教堂禮拜),或無視禁令繼續旅遊(如,逃離疫區);但另一方面,恐懼相關行為,如,極端避免社交接觸,可能威脅心理健康。在疾病流行期間對恐懼相關行為的的心理教育及重新定向有助於繼低風險及增強適應力。在COVID-19流行期間,網路成為資訊的主要來源,COVID-19疫情的獨特性及規模,加上醫療資源短缺,這些都引起公眾關注;而錯誤的新聞報導和社交媒體的迷思與假新聞,加劇了疫情所帶來的恐懼與焦慮。至今為止,數百萬人被要求留在家中,因此更容易暴露在不可靠和未經證實的電子及社交媒體中;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又加劇了訊息的混亂與擔憂,進而增加恐懼與憂慮,從而創造出更多因恐懼而產生的網路及媒體內容;確實,社交媒體使用高的人罹患憂鬱症或躁鬱症的比率是使用低的人近2倍。但網路可作為減輕風險及介入的平台:在當前階段,可以使用社交媒體來增強社交支持和聯繫;在隔離和社交距離時期,不應停止正在進行的心理健康門診治療,可使用加密的網路平台(例如,遠程醫療);為降低焦慮引起的錯誤訊息傳播,大型社交平台(如,Facebook、Twitter、Google等)應將用戶導向可靠的網站(如,WHO、CDC等);最後,建議限制使用媒體時間。在中程階段,應致力開發傳遞鼓勵健康行為(如,運動、均衡飲食)及正向觀念活動(如,冥想、正念等)的互動式的介入平台。最後,長遠來看,疾病大規模的暴發、人員傷亡、和經濟困難,都可能增加社區及高危人群心理健康照護的需求(如,急救人員、醫護人員、老年人等);因此,需要長期追蹤研究,以探討心理健康問題的盛行率、治療的需求、及網路平台如何協助評估與介入。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莊淑鈞博士摘要整理)

Author:Doron Amsalem, Lisa B. Dixon, Yuval Neria.
原文連結: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psychiatry/fullarticle/2767724?resultClic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