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憂鬱症是導致人類失能的首要疾病,它可能發生於各年齡層,平均發病年齡為20歲左右,一生中重鬱症盛行率約4-10%,持續性憂鬱症約2.5-5%,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1.5-2.5倍。憂鬱症的疾病歷程與危險因子皆相當複雜,與個人體質、家庭功能、環境因素、以及社會支持等因素有關,早期透過症狀控制及預防策略,有助於疾病復原、防範復發或提升心理抵抗力。本建言書以個案為中心、家庭為單位、社區為範疇,針對憂鬱症高風險群提出相關策略,集結國內外最新實證基礎與本土專家學者經驗,整合為各章節論述,橫跨憂鬱症個案發現、診斷篩檢、治療指引、及社區持續性照護等主題,並結合本土最新心理衛生政策暨實務發展現況,搭配社會安全網2.0政策,彙整為憂鬱症防治共同照護網建言書。
序言:
心理健康已是全球關注的重要健康議題,特別是在COVID-19疫情肆虐下,WHO已公布COVID-19襲擊全球後的第一年,焦慮症與憂鬱症已增加25%以上,面對後疫情時代,憂鬱症防治將是國家政策的焦點之一。全球憂鬱症在疫情前已高達三億人口罹患,在臺灣罹患憂鬱症的人口也日益增加,然而憂鬱症卻難以被準確地發現以及尋求正確的治療,造成對生活的巨大影響與生命損失;另一方面,即便是已確定憂鬱症的個案,在現有相關資源的取得上也常不知從何著手,因此,本論壇議題旨在提供完整的模式,整合現有的憂鬱症資源網絡,從預防到個案辨識,至完整的治療與復元過程,讓民眾能對憂鬱症有清楚的認知,對專業人員也能提供明確的介入方向與定位。
憂鬱症的疾病成因與症狀表現十分多元,本議題針對建立整合性憂鬱症防治共同照護網模式,將議題分為(1)預防策略、(2)臨床診斷、(3)治療指引與(4)社區照護等四大面向,期望能全面地有效性整合憂鬱症照護與資源網絡。預防策略組調查憂鬱症保護因子與危險因子,針對架構分類提出高風險群防治建言。臨床診斷組整理憂鬱症相關診斷分類、早期診斷策略。治療指引組則回顧國內外相關臨床憂鬱症治療指引,涵蓋藥物、心理社會、家庭治療,結合臨床實務,編寫兼具實證「標準」與彈性「原則」,以及符合本土現況與展望的治療準則。社區照護組依照分群分眾擬定社區照護,如何從發現、轉介至治療,且能夠維持治療;此外亦包括整合社區資源,將憂鬱症納入社會安全網,提供不同族群的憂鬱症照護。最後彙整上述內容以及各縣市的憂鬱症照護資源與現況調查後,擬定下列三大策略:
一、全面性策略:促進社會大眾增加對憂鬱症的認識,增進個體心理健康。
二、選擇性策略:針對特殊族群進行進一步憂鬱症宣導及衛教,強化高風險群辨識。
三、指標性策略:提供早期憂鬱症個案有效治療與完善的追蹤及家庭支持。
最後,由衷地感謝所有參與「建立整合性憂鬱症防治共同照護網模式」議題之委員、政府機關代表、專家學者等人員,共同為此議題努力。更要感謝國衛院的支持與指導,讓議題團隊有機會盡心力,希冀本建言書能夠作為政府在制定憂鬱症防治與照護政策之重要參考,並能落實「以人為中心,家庭為單位與社區為範疇」的整合性與連續性的全人全家全程的防治照護。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