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全人醫療的理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Engel提出。相對當時主流的生物醫學(biomedical)醫療照護,只注重醫治疾病,而未兼顧醫病關係及病人心理,Engel提出「全人醫療」的理念,強調身心與社會的醫療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至今演變出「以病人為中心」,「全人照護」的醫療模式,提供病人身體、心理、和靈性面之全方位照顧。目前次專科訓練模式雖然在醫學教育初期融入各種全人醫療必備的核心技能與訓練內容,但在進入次專科訓練後,全人照護理念卻未能完全融入病人醫療照顧中。議政策改善之道在於各次專科中表揚具有全人醫療醫者風範的優良醫師,提供後輩學習的典範;強調次專科間的團隊合作,整合醫療;並且提供優於個別治療的經濟誘因及制度,利用適切的評估機制,使得全民健康照護體系逐漸臻於完善。
序言:
高齡化社會與共病增加
隨著醫學進步與各種治療方式推陳出新,社會大眾對疾病照顧的期待日增。全世界的醫療都逐步走向分科愈細,即所謂次專科化的路上。此外,人口老化,多重慢性共病增加,過度的次專科化醫療,不但醫療人員只熟悉自己相關的疾病或領域,也逐步脫離以病人為中心的整體照顧目標。病患與家屬經常在各專科門診與處理間疲於奔命,多種藥物合併使用,甚至出現各專科醫療人員給予的建議不一致現象。
這些第一線醫療跨單位間的矛盾以及只有熟悉自己次專科領域的現象,在20年前SARS入侵臺灣時,已經引起社會的重視。也因為SARS事件,臺灣醫界利用此機會,逐步推動醫學教育制度改革,先後將醫學系7年畢業後就踏入各專科的住院醫師訓練制度重新調整,先導入半年的(Post Year Graduate, PGY),強調全人照顧的能力與技巧,後改為醫學系修業6年畢業,畢業後需到教學醫院及社區完成兩年全人照顧能力訓練。
高齡化社會與共病增加
目前本團隊與外部專家們都認為沒有必要因為強調全人醫療的特性而另外成立全人醫療專科。我們較推薦的建議是在次專科化的養成訓練與醫療照顧過程中,導入全人醫療的理念與作法,涵蓋全人、全程、全家的照顧等,來達到身、心、靈的完整照顧。
我們團隊也深深覺得周全的健保支付制度才能導引好的全人醫療環境,創造醫病雙贏契機。此外,對投入全人教育的各級職類教師們,也需要在薪資與升等方面適當的激勵辦法,才能鼓勵這些無私奉獻,投入全人教育的教師們。
本議題受到衛生福利部及國家衛生研究院各級長官的重視。在承接此議題後,我召集臺北榮民總醫院重要的醫學教育有實務經驗的教授級醫師們組成團隊,並委由內科部唐德成主任與一般內科黃惠君主任擔任主要協調人。我們徵得國內參與醫學教育的各醫學院與醫院及公共衛生等重要專家教授們籌組本議題的諮詢專家委員。臺北榮民總醫院團隊先回顧國內外相關文獻,經過多次腦力激盪與會議討論,歸納出醫療制度、醫學教育、未來發展三大面向,其中共分為九個議題。每個議題有主筆人與相對應的外部專家。在定期會議中,請各主筆同仁與外部專家們不但對各自負責章節提出意見,也徵詢所有專家們對所有內容的高見。感謝論壇期中報告中各論壇委員給的甚多寶貴建議。
期待本團隊與各專家們一起努力研議的內容可以獲得衛生福利部、國內醫學教育與臨床專家們的重視,在次專科化過程中,納入全人教育的理念與作法,共同落實以人為中心的全人醫療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