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臺灣從民國60年代開始發展重工業,70年代左右啟動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在過去50年的工業化過程中,陸續發生多起重大環境污染事件,其中以石化工業為最大的空氣污染源,其次為重金屬的污染土壤及地下水,另外,塑化劑與米糠油多氯聯苯污染等引發的食安問題,這些環境污染導致民眾健康可能受到威脅及危害,備受各界關注甚至引發民眾的抗爭。為降低及減緩環境污染事件及避免因環境問題引發社會的恐慌,環境保護署負責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等政策,對於環境污染予以評估審查把關,但其中不免會牽涉民眾健康議題,健康議題則要由衛生福利部及國民健康署負責與民眾溝通。
序言:
國家衛生研究院設的論壇獨具慧眼,今年選上「環境健康風險及溝通」一題,看似冷門議題,也與醫療健康有些距離或脫節,其實本題目是前瞻性基礎建設題目,有如當年臺灣發展半導體代工,迄今方知是正確的。論壇洞悉衛生與經濟互動的關係,更是看到以石化業為主的傳統產業的興衰,石化產業占全國GDP的30%,產值近新臺幣3兆,但卻因環保健康議題而式微,以過去曾被列為國家重大計畫的國光石化開發案為例,預計投資6,350億,但最終仍因環境生態保護與健康疑慮而取消,機會成本為失去數十萬就業機會與兆元產品輸出。新蓋不久(25年)值數千億的中油五輕也淪落成廢鐵賤賣,民眾卻沒發現五輕關廠後,對當地空污無顯著改善,與長年抗爭的期待理想落空。其實隨著科技不斷進步與工安及環保法規漸趨嚴謹,國外相關文獻與經驗已經證實,產業若確實遵守相關法規,減少環境暴露,對於健康產生的額外風險已經是很小,因此比較不會有高風險的不良健康影響,但現在的社會氛圍,即使是符合法規及順利通過環評,仍時有抗爭,甚至欲更新廠區設備以減少污染也窒礙難行,社會對於產業累積的負面形象仍持續存在。
以石化工廠為例,若有環境污染及致癌物暴露,首當其衝的應是廠內員工。員工天天暴露在最近距離的空間內,管線一旦漏氣或操作錯誤發生問題,他們的安危健康會搶先出現紅燈,勞動部制定的員工容許暴露濃度標準(Permissible exposure limit)8小時平均值濃度單位總是以PPM(百萬分之一)代表,而廠外居民不論有無實質自廠內吹到廠外的暴露,實際能量到的均以PPB(十億分之一)代表,員工的暴露是居民的百倍千倍,居民的暴露小到常常無法量出。居民與其他國人一樣,有個人生活習慣導致的健康風險,這些是背景風險,根據衛福部民國108年度死因統計資料,國人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為50,232人,占全年全死因死亡人數175,424人比例約29%;即平均每3名往生者中,就有1人的死因為惡性腫瘤,國人一生得癌之機率,約是1/3,相較來自環境的增量風險(10-4 至10-6)大太多。
細細分析臺灣環保抗爭的攻防戰,產官學界在辯解時,不但忽略環境健康風險溝通與普通溝通不同特質,不知道如何處理不實資訊,更對於溝通時採用的基本名詞定義,在知識不對等下未加深究,沒能先作入門分析達到共識,結果雙方雖一知半解,卻在跳脫式先入為主的前提下獲取結論。本計畫原委為先就名詞定義取得共識,提出環境健康風險溝通的原則,若該通過的環評不過,可能會有附帶傷害(collateraldamage)及造成池魚之殃的可能性。本計畫強調環境健康風險溝通的重要性,政府很多政策窒礙難行,常出自溝通不良,但是要在此強調,風險溝通非萬能,它是風險分析三要件之一,它要建築在有科學基礎、體察民意的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之下。風險溝通不是辯才無礙,更不是花言巧語或耍嘴皮。我們在追求提升風險溝通技巧時,同時要加強在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制定政策)時將複雜的科學證據、選項、思維,持續與民眾溝通,獲得利害關係人的信任支持,且平常就需要長久經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