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

【出版品】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

ISBN: 978-986-05-9867-4
出版年月: 民國108年9月
線上購書:
|

公眾議題,需全民參與
Nothing about me without me

醫療的首要原則是「不傷害」(Do no harm.),其次才是療效。在現今的醫療環境,任何現有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都並非是絕對可靠,在醫療方法與技術不斷地研發與創新改革下,都有可能被新技術所取代,以追求提供更具有效率與成效的健康照顧服務。因此,要不斷地去檢視與評估現有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是否合理,以找出問題並修正成為更適當的醫療診斷、處置方式。另外,基於醫療倫理中的也就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必須要以病人為出發點,不應該再去增加對病人的傷害。我們都知道很多治療帶有風險、藥物亦有副作用,醫療的行為應該是要造福病人,雖然傷害是無可避免的,但其害處不應該大於治療的效益。

在全民健保的架構下,具高民眾滿意度的臺灣醫療,是珍貴的資源。然而近年來,這個制度常常面臨捉襟見肘的窘境。吃糖果會開心,但是不見得有益健康。同樣地,高滿意度不一定是高品質的醫療。高品質的醫療,必須有實證做基礎,在專業考量下,由醫病共同決定。提供「正確的」知識,則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礎。什麼是「正確的」知識呢?「真實」能不斷逼近,而難以確認。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則建立了「否證論(falsification)」的概念,他認為科學應該是一種證偽主義,利用試錯法來找出最趨近於真理或真實的理論假說,也就是說,當某種理論假說被提出時,人們應該要去尋找新證據並不斷地驗證或反駁這個理論假說,這樣的過程是沒有止境的,如果這個理論假說經得起驗證且反駁不了就暫時保存著(即稱之「佐證」),直到出現新的證據被推翻為止。透過試錯法得到的結果,只能說是得到一個較好的理論假說,但並非就是真實或真理,無論理論假說曾受到多麼嚴峻的檢驗,仍舊都有被推翻或修正的可能性。因此,科學是一種不斷演進的事業,科學活動中必須不斷思考、批判、否證,而且其結果不能保證永遠正確。不論是站在病人、臨床醫事人員或相關衛生主管機關的角度,這些相關醫療的問題都值得我們大家要去不斷地省思。故本議題「醫療資源使用之效益評估」之探討實為重要,藉由各種不同面向去逐一探討與分析其可行方案,並提供相關資料或建議給相關衛生主管機關,以作為國家未來衛生政策改革方向之參考,期望國內能建立更加完善的醫療制度,以更加準確與合理使用醫療資源,避免浪費的情況發生。


 

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
低效益醫療評估研究: 改善政策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