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氣候變遷與健康

【出版品】氣候變遷與健康

ISBN: 978-986-05-3395-8
出版年月: 民國106年9月
線上購書:
|

全球氣候變遷主要指的是全球氣溫因為排放CO2等氣體造成的氣溫暖化的現象。透過觀測及理論推估,這個現象的存在大致已被認定。臺灣雖為小島,亦不例外受到衝擊,暖化的程度甚至超過全球的平均。

由物理現象和生態變動,足以查到氣候暖化的影響,而人體健康的相關格外受到重視。水暖魚先知,臺灣沿岸和外海稍微的水溫變動,就引發漁獲的轉變是個顯明的現象,健康和氣候的相關更是衛福部和科技部多年來關切的議題。

本論壇邀請學界及研究機構對氣候變遷的議題有多年涉獵的教師及專家共事,經過多次的協商、共同參與撰述而完成。

本議題先從氣候變遷的科學認知和對臺灣的相關撰述,進而論及對國人健康影響及調適,包括傳染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呼吸道疾病和精神疾病,接著論及各國因應健康相關的健康政策;和我們的衛生服務為因應氣候變遷的基礎建設和資源,有待評估。其中也特別探討未來20-50年氣候變遷預測和衝擊,最後陳述我們需要的健康服務調適。從這些章節的論述,可以歸納如下幾個的重點發現:

1.中央政府要求地方政府探討各自地區調適能力計畫,地方政府的重點關注項目不一,各有不足之處。臺灣地區最重大的氣候衝擊應為颱風及豪大雨,2010-2015年間的農林漁牧災情損失接近700億。

2.臺灣地區氣溫的上升,可能使相關蟲媒傳染性疾病發生的風險提高。根據資料顯示,數週前的大雨及高溫和未來幾週後的登革熱、日本腦炎的發生風險增加有關,尤其是登革熱發生的風險可達7倍。若以數月前的氣象變化來評估未來日本腦炎的發生數,與溫度及雨量之升高有加乘作用;如前兩個月前之溫度每增加1℃,則日本腦炎的發生數可能增加約19%,而一個月前之雨量每增加1單位,則日本腦炎的發生數可能增加約12%。

3.雨量變化對病媒傳染性疾病之影響,也有研究發現其相關性。當每日累積降雨量達豪大雨(200mm-350mm)時,與氣候相關之蟲媒傳染性疾病之發生風險將較一般降雨量時增加2至10倍。但若每日降雨量超過超大豪雨(350mm以上)之程度,則可能因蟲媒棲息地完全被破壞,使得發生疾病爆發之風險反而下降。

4.氣候變遷對心理健康而言,社區為基礎的精神社會復健提供嚴重且持續的心理疾患患者:如思覺失調症,是重要的支持、有助於減少醫療服務,如:住院數和降低死亡率,同時增加照護的成本效益,以達到精神社會復健的目的。

5.臺灣的居民則對低溫較為敏感,15℃以下的氣溫和心肺疾病的死亡最具相關性;30℃以上的氣溫也具相關,但沒有這麼強。呼吸道疾病的氣溫相關,類似心血管疾病的相關,但相關程度相對較低。未來氣溫暖化可能增加高溫的健康衝擊,但因為人口老化,低溫的衝擊未必減少。

6.由於花粉能附著在懸浮微粒PM10及PM2.5上傳播,因此,未來隨著氣候變遷及空氣污染的風險劇增,共同暴露的加成性效應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7.臺灣地區整體水資源使用,仍以地面水為主,而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地面水源的穩定性將是未來挑戰。但糧食的供需並不受影響。

本議題對民眾具教育宣導之成果。希望透過建言書的內容,讓民眾了解氣候變遷不只是對農、漁、林業有密切的相關,氣候變遷對於人體健康更是有直接及間接的影響,讓民眾對於氣候的變化可以提高警覺,提早做好防範(包括防災與健康),以降低自身的財產或健康上的損失。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氣候變遷與健康
氣候變遷與健康
瀏覽次數: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