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出版品】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ISBN: 978-986-04-9773-1
出版年月: 民國105年9月
線上購書:
|

背景

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肥胖是各類非傳染疾病的危險因子。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台灣男性成人肥胖/過重盛行率及到50%,女性成人也達到三分之一以上。目前國人肥胖/過重盛行率雖趨於穩定持平,但肥胖、重度肥胖、腹部肥胖,偕同糖尿病盛行率的比列卻均在持續增加中;顯示,以控制體重或身體質量指數的肥胖防治策略,有其限制;重新檢視並提出關鍵的「健康體位」愾念,使能對症下藥。

實證數據指出導致體位失衡的生活關鍵,不外乎「飲食」、「體能活動」與「生活作息」。在飲食的部分,由歷年的台灣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數據顯示:國人外食比例逐漸提高,飲食營養狀況愈來愈取決於食品及餐飲產業所提供的食物種類與品質。蔬果平均攝取狀況(約3蔬1果)雖呈現穩定,但四分之三的國人未能每日攝取五蔬果。至於核果與全榖在2011年「台灣飲食指南」發布後,國人攝取頻率已開始緩慢增加,唯整體攝食頻率仍偏低,有待加強。高油、高糖食品和含糖飲料的攝取量在年輕人群中仍然快速增加。這些趨勢顯示,以往針對個人提供健康飲食營養資訊、鼓勵個人自發改善飲食品質的策略,效果有其限制;全面性、系統性地影響社會中各階層、各部門對飲食與體位健康的重視與實踐甚至參與環境文化的營造,才組以有效且永續地促進整體民眾的健康與福祉。

在體能活動與生活作息方面,久坐、欠缺運動習慣與作息不規律的生活型態,皆是影響生理機能導致肥胖與慢性病的關鍵因素之一,學理上已知足夠的規律運動除了有助基礎代謝率的提升,更能優化身體肌肉的質量比,對於體能與身體機能的調節至為重要。依據2012運動城市調查分析報告,指出13歲以上的國人無規律運動習慣者之比率接近70%,顯示體能活動上有非常大的改進空間。體能活動習慣的養成,除了需要國人重視自己體能活動之需要外,亦有賴制定場域組織作息的領導者(例如:職場、學校)能將體能活動在作息規劃中視為關鍵必要;此外,依據區域特色規劃友善體能或動的空間、動線,亦是影響行為的重要環境因素,這些關鍵問題均是國人健康體促進計畫上必須要強化的重點。

肥胖防治工作是一項和時間競賽的角力。回顧世界各國的肥胖防治建議報告、學術論文與推廣活動的成效檢討,不難觀察到肥胖防治的瓶頸,並得到許多的啟發;傳統上對於肥胖防治,多強調於觀念導正與行為介入,其成效往往隨介入計畫的結束而無法持續;新進的研究與成功案例指出,肥胖防治成功之鑰,應跳脫「打擊肥胖」之概念,積極正向地著眼於「健康體位之養成」,在策略上除了持續個人的觀念導正與行為介入外,更關鍵的需要採用治本的全面潛移默化法,建立正確的(健康的)身體心像,藉由環境的形塑與文化的建構,使人們的日常生活涵養於健康體位的氛圍中,透過易於實踐健康體位的生活環境,自然而然的落實,而達到健康的全面提升。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全面建構健康體位生活與文化指導原則
瀏覽次數: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