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護理人力的教育、考試、訓練與任用過程,並融合透過人力「輸入(input)─過程(process)─產出(output)」的概念分為7個面向,從護理人力之人才培育(護理教育)、護理專業之能力提升(專業認證、進階護理),以至從初級照護、次級急性照護、至三級照護的執業場域(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之護理人力需求;再以科技護理橫貫人才培育、能力提升以及人力需求等層面的教育與應用。
本計畫主要研議目的為:
- 建構台灣健康促進(health promotion)、疾病照護(illness care)、 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長期照顧(long-term care)所需之本土護理人力發展最適政策架構指引,以提升全國護理留任及執業率。
- 應用台灣科技資訊優勢,探討科技改善護理人力效率之創新模式(new care model)。
- 研析理人力進階制度及業務範疇之可行模式。
- 提升護理人力之有效應用及護理專業發展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
相關連結:
成果摘要:
(一) 護理教育
(二)專業認證
(三)進階護理
(四)社區護理
(五)醫院護理
(六)長照護理
(七)科技護理
|
議題召集人(王秀紅教授)簡介:
「台灣護理人力發展之前瞻策略規劃」議題由王秀紅教授擔任召集人,王教授現職為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同時也擔任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的諮議委員;自109年9月起開始擔任考試院第13屆考試委員,卸任台灣護理學會理事長職務。
議題召集人的話: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預定於2030年落實全球基層保健醫療全面性的涵蓋(全民健康覆蓋/Universal Health Coverage),以達成健康平權,保障各年齡層人口的基本權利。其中,特別強調護理人員是達成全民均健(Health for All)的決定性角色,護理人員不僅是醫療照護體系中勞動人口比率最高的醫事人員,也是健康照護的關鍵人物,在健康促進、疾病預防、治療與照護服務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依據WHO估計護理人員幾乎占了全世界健康照護工作者總人數的二分之一,然而在2030年前,全世界還需增加900萬名護理人員,這些人力需求正是全球投資護理人力最佳的時機。
健康專業人力(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已成為國際改革浪潮的重要一環,包括WHO提出「2030健康專業人力資源全球策略」(Global Strategy on Human Resources for Health: Workforce 2030),以及美國國家醫學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Medicine)針對未來十年護理專業人才的需求與能力進行規劃。
緣於強化全球護理專業及賦權於護理師將可產生三重影響:(1)提升全球民眾健康、(2)促進性別平等、及(3)強化經濟成長;因此,WHO和國際護理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Nurses)共同合作,推動為期三年(2018─2020)的「Nursing Now」全球性護理活動,並於2108年2月27日分別在倫敦及日內瓦正式啟動,該項全球性倡議由英國劍橋公爵夫人凱特王妃代言並表達積極支持,期望世界各國能提升護理專業與形象、鼓勵護理人員進入領導決策圈、以及擴大護理的實質影響力等。
台灣醫療品質享譽國際,根據2018年《彭博》(Bloomberg)所發佈評比國家中,台灣名列全球醫療效率第九名,而在醫療照護體系中,護理人員的人數占所有醫事人員的半數以上,可謂對台灣醫療照護的成就貢獻良多。然而,台灣歷年領照護理人員的執業率約僅六成,反映出護理人力問題長期以來並未能有效改善。
當前,適逢國際健康專業人力變革的重要契機,護理人力面對國內醫療健康照護的轉型、人口結構、社會型態與經濟環境變遷等的各種外在影響因素,具有前瞻性與創新思維的政策規劃,已勢在必行。從人力培育的教育端、到能力提升的專業認證與進階制度、以至於執業環境的人力需求等,須全面加以檢視並提出有效可行的策略與政策發展方向,才能符合國際發展趨勢,確保民眾的健康與安全。
本議題集結護理產、官、學界專家學者,共同研議台灣護理人力的十年策略規劃(2020─2030),包括七大議題:護理教育、專業認證、進階護理、社區護理、醫院護理、長照護理、科技護理。政策初步研議,感謝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生福利部科技發展組、護理及健康照護司、國民健康署給予支持與指導,力求政策建言之後續實施的可行性與效益。也感謝參與的專家學者們,為了此關鍵契機,願意齊心合力,為護理和全民健康共同規劃政策發展方向與策略。
期許未來十年,台灣的護理人力發展能接軌國際發展趨勢,承擔更多責任,邁向政策革新、專業自主、團隊合作與相互尊重、角色多元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