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召集人:賴德仁教授(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研究所)、張家銘主任( 林口長庚醫院復健及社區精神科)
國內精神病人社區化照護政策實施至今已二十多年,有必要針對服務現況(含精神照護設施、人力等資源)、政策措施與其未來發展,進行整體面及全面性之檢視及探討,並藉論壇交流意見,蒐集了解目前精神病人社區照顧(含醫療、復健、社會福利及長照等層面)需求之政策性建議及推估其服務趨勢,俾及早規劃及佈建多元且完善之精神病人居家式或社區式照顧服務體系,支持病人於社區妥適生活。
成果摘要:
一、醫院到社區社區的連續性及衛政、勞政、社政各種資源的整合:
- 建立整合個案管理平台,整合串聯各種資源
- 設立專任個管師,給予專業訓練及穩定薪資,以能長期服務精神病人。
二、社區復健機構品質與區隔不清且有再機構化現象:
- 落實並檢討各類社區復健機構功能、收結案標準,建立個案管理為基礎的轉介平台。
- 辦理精神病人社區照護需求調查,據以規劃及管控社區照護資源。
- 重新檢討機構定位,調整設施設備及人力配置。
- 社區復健機構不宜大型化,以落實去機構化、家庭化及社區化。
- 鼓勵日間型復健機構,減輕家人及社會負擔。
三、以精神病人與家庭需求為中心:
- 設置復元為導向的社區照護方案,協助穩定症狀,建立生活目標與生涯規劃。
- 重視生涯諮商、就業諮商與工作媒合。
- 整合就醫、就養、就學、就業管道平台與資源,支持並滿足精神病人與家屬需求。
四、污名化與誤解:
- 結合精神病人及家屬團體,參與精神醫療政策的諮詢與擬定。
- 提高對精神疾病正確認知,降低汙名,營造接納友善社區。
- 打破障礙與歧視條款,鼓勵友善職場。
五、家屬承受長期照顧精神病患責任負擔:
- 建置衛教與資訊管道,提供精神病人及家屬資訊資源。
- 建置精神病人需求評估及資源轉介中心,串聯資源與需求,發展多元社區居住方案。
- 重新檢修精神復健機構合理收費標準、自付項目金額及社會福利補助方式,以減輕病人及家屬負擔,並維護病人權益。
- 發展照顧者支持性服務,包括臨時及喘息性服務、照顧者津貼、居家及社區式日間照顧。
- 重視慢性精神病患者的長照需求
六、身心障礙評估制度須落實與銜接後續需求:
- 衛政與社政單位(包括精神衛生、健保給付、社會福利)針對精神病人社區照護資源之規劃及運用,應充分協調合作,以期身心障礙ICF鑑定、需求評估及資源轉介能具體落實,俾發揮最佳效益。
- 病權團體應具體反應精障者及家庭照顧者之長照及社會福利需求,以供政策規劃之參考。
出版品:
瀏覽次數: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