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召集人:黃璟隆副院長(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吳漢屏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兒少虐待防治工作要能成功,需注意流程管理,包含兒虐風險評估、通報、轉介、治療與綿密追蹤網的建立等,而社工人員及相關社政單位間的相互溝通與合作及流程建立,對於防止兒虐發生或兒虐病童的診治及後續的追蹤管理皆極為重要,醫事人員通報兒虐案件後,相關社政單位間的回饋及討論也極為重要,相關單位間橫向協調流程運作,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兒童代表著希望與未來,原本就是應該受到保護的一個族群。面對兒虐照護的第一線醫事人員,面對的問題仍多,台灣兒虐照護現況的才剛起步,本計畫期能借助各領域專家群的共識與建議,期能建立完帚之兒保小組等兒虐醫療照護體系,進一步整合醫事人員通報與相關社政單位間回饋及討論共同合作模式,以推動更完善之兒虐防治工作。
成果摘要:
一、成立「一站式聯合評估兒保中心」
高雄醫大附設醫院的兒保中心是很值得效法的運作模式,跨領域也跨科,可即時得到第一手的證據,並有一完整鑑定書,作為法官辦案依據。
二、建立臨床法醫制度增加法醫師,協助提供兒虐採證
高雄醫大附設醫院是台灣第一個成立法醫部門的醫療院所,由尹莘玲主任領軍,除了負責臨床教學,並提供醫院的鑑定報告給法院。建議可透過修法增加設置法醫師:病理科醫師經過培訓,或由各醫院或醫學會委託訓練。此外,應提高法醫師待遇,增加吸引人才的誘因。
三、遇到重大兒虐事件及時啟動司法調查,保留相關物證
醫護人員因為沒有執法的公權力,只能立刻通報警政司法單位,醫界和法界需要很精準的溝通平台,針對個案深入分析討論,並加強第一線檢警執法人員兒虐的相關教育訓練,提升辦案效率和水準。
四、提升醫事人員的兒虐專業知識,加強辨識度與敏感度
臨床處理兒虐事件常面臨一些模稜兩可的「灰色地帶」,只能用「回溯法」去分析,發掘真相。
五、兒少保護需走在更前端的預防面,才能減少國家的醫療支出
可採用大數據分析,即時找出高風險家庭,提早介入預防。
六、建立兒童死亡因素檢查機制
美國、加拿大或澳洲已有此制度,團隊包括法醫、驗屍官,除了建立系統還要有監督機制,加強兒虐認知與重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