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與福利服務產業化評估研究

醫療與福利服務產業化評估研究
議題召集人:古允文教授(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從1980年代之後,福利國家開始一連串的功能與治理轉型,從傳統的官僚體系的公共行政引進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理念與治理模式,而開始將公共服務與福利服務開始私有化(privatization),在此一過程中,不僅將市場機制引進,同時也將企業治理的模式帶入福利服務供給過程中,以期能夠促進公共服務供給的效率、責信、選擇性和公平。福利市場概念,不是單純地將傳統非市場的福利服務供給以純粹市場機制所取代,而是可以視作一種透過自由市場的競爭機制促進福利服務產業化。因此本計畫的重點包括:
1. 從學理上釐清「產業化」與其他相似概念的真實意涵
2. 梳理國內對「產業化」的正反意見
3. 整理鄰近國家(鎖定日本、香港、與大陸)衛福產業化的經驗
4. 舉辦焦點座談,邀請政府官員、學者專家與衛福產業人士,瞭解其看法與意見
5. 評估國內最有可能試行產業化的衛生福利領域
6. 吸收國外經驗,研議衛福產業化的治理模式

 

成果摘要:

一、以服務生產與多元供給作為產業化概念的核心

       長照服務的提供本身即是一系列生產的過程,牽涉到時間安排、人力分配、服務項目、資源配置、服務輸送等一連串的過程,而臺灣老年社經地位與對服務的期待本來即呈現多元現象,難以使用單一的方式來充分滿足,因此提供了多元部門(家庭、社區、營利、非營利、政府)提供服務的機會,以滿足不同的需求。產業化確實提供營利與市場進入長照服務的管道,但其他管道依然有其存在空間與必要性。

二、消費者的多元與自主選擇才是真正的市場機制

       反對產業化最強烈的呼聲是擔心其引發市場化、商品化與階級化的負面效應,但在市場機制之中價格只是連結服務需求與供給的手段之一,將選擇權回歸到消費者手中有利於產生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換言之,無論居家化、社區化、機構化都有產業化的空間,服務的提供者也可以是多元的,重點是這些提供者必須提供品質與價格匹配的服務,而消費者可以自主選擇最符合其期待的服務,無法符合消費者期待的服務提供者自然將在競爭中退出市場,將市場留給更好的服務提供者,因此產生淘汰過程,鼓勵更多好的服務提供者進入市場,達到適當的經濟規模。

三、政府聚焦在扮演基本需求保障與市場秩序維持的角色

       社會福利定位與市場需求是很需要討論的議題,其中政府的定位、服務對象的定義要清楚,突顯政府到底要做多少?以及究竟要針對中低收長者還是全部的長者?目前政府只有「有」,還不到「好」。但那些是政府部門要做的,那些是要開放產業去做的,仍有很多討論空間。如何分級、分流、分層,是另一個需要討論的議題。但只要政府能夠做好確保最弱勢者都能得到適當照顧的角色,商品化與階級化的負面效應就能有效降低,也能讓有限的政府資源獲得較佳的運用;對基本保障以上的需求,政府其實可以採更開放的態度,維持好市場秩序即可,例如透過認證確定服務機構的合格與品質,保障消費者的選擇權。

 

出版品:

瀏覽次數: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