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召集人:
陳慶餘名譽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黃國晉院長(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
先前計劃為建構以老人為中心之全人持續性照護體系與網絡為目標,其主要研議重點包含下列項目,分別為:銀髮海嘯的全球趨勢、高齡化社會老人健康照護、高齡化社會對醫療體系的衝擊、建立高齡友善社區健康服務體系、整合的連續性的照護與銀髮照護產業鏈發展、建構社區健康暨生活照顧研究與推廣中心 – 以社區醫院為例、以體系為基礎本土化家庭責任醫師制度。專家會議中就醫療保健體系的改造提出討論與建議,而社會生活照顧體系的改造與籌建「社區健康暨老年醫學示範與研究中心」議題也於專家會議中陸續討論,匯集各領域專家學者的意見,呈現具體可行之改革方案。
1. 醫療保健體系的改造
2. 社會生活照顧體系的改造
3. 籌建「社區健康暨生活照顧研究與推廣中心」
成果摘要:
一、醫療保健體系的改造
在醫療保健體系整合的部分,目前針對出院準備計劃小組與各級單位之轉診負責人員,就轉診流程細節進行討論,並檢討現有制度的優點與窒礙難行之處,並尋求改善空間。本土性以功能為導向之老人照護模式為目前高齡照護之主流,照護團隊也以此為目標來提升自身能量,目前已經著手針對評估工具的確立進行討論。目前各層級醫院在醫療上的定位經多年的運作多已相當明確清楚,但長期以來多數醫院沒有發展社區照護體系,因此需與長照體系的配合才能提供整體照護需求,然而,目前長照體系的架構與醫療體系之間之運轉並不流暢,顯示長照體系與醫療體系之間依然需要磨合的時間,並進一步改善雙邊的工作模式,這部分各單位已著手進行,我們會彙整這些單位的意見,並在建言書中提出完整的論述。急性後期醫療照護系統目前已開始試辦,我們會持續追蹤成果,並進一步了解遇到的問題與可能的解決方法,期待提供有效資訊讓有需求者參考。醫療資源的整合目前正進行中,但患者轉出的部分仍然需要各級單位協助努力,另外,各縣市之間應有因地制宜與相呼應的配套措施,協助醫療資源的調度,減少資源浪費。
二、社會生活照顧體系的改造
社會生活體照顧系的改造須從生活做起,配合高齡友善醫療機構的宣導,目前也積極推行讓民眾了解高齡者與長照系統設置的現況,減少民眾對老年的恐懼,社會的改變需包含高齡友善生活環境營造與生活照護服務模式的發展。高齡友善生活環境營造方面應與民間產業積極合作,輔導健康促進產業與高齡健康相關產業的發展,了解台灣民眾真正的生活照顧需求後開創具體產業以因應。鼓勵醫護人員與病人討論末期照護與生活安排,在病情發展合理範圍內協助病人安排生活,提升照護與生活品質。此外,建議主管機關重新思考衛生所之定位,在公共衛生網路中是否將衛生所作為社區健康照護管理中心,或是其他功能。透過以上措施,讓民眾重視老年生活的願景,並以成功老化為目標,積極建立民眾對老年生活的積極態度。
三、籌建國家級「高齡健康與照護研究中心」
要解決目前高齡化社會的醫療與健康衝擊問題,適當的服務兼具研究的機構顯的必要而迫切,然而,目前各界對籌建「國家級老年健康照護研究中心」的定位為有一致共識;以社會、人民的需求而論,老年健康照護研究中心比「國家級」更重要,這樣的中心用一個熱門用語來形容是「接地氣」,要能貼近民眾需求、了解第一線服務人員的實際狀況、又能符合社會負擔的期待,最好還能展照護模式,因此這樣的中心最好能在社區中、能對醫療與長期照護都有涉略的機構、能協調社區中相關資源者為佳,其功能除要扮演長照與醫療之間的轉介中心,負責整合與協調病患轉介與長照服務的排定外,也能針對照護服務品質、照護模組開發、人才培訓、甚至衰弱預防等議題進行研究,回饋成果與政策提供建言。而「國家級」老年健康照護研究中心的功能與定位應為更高層級的單位,整合並協調國內老年相關研究之整體規劃,從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從衛生醫療到福利制度的設計等,以全國性的均衡資源為考量做有系統之統整,發展高齡社會相關醫療政策與照護模式的創新研究,並訂出優先順序,進而將研究成果轉譯,提供國家研擬相關政策之參考方針。這樣的角色可以有其他替代方案,也可保持功能的彈性,因此,研究中心的規模層級可以就國家的資源、社會需求的急迫性分階段進行,經進一步詳細討論相關細節後,再做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