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探討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之衝擊:問題與對策
議題召集人:
李明濱名譽教授(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陳為堅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

藥物濫用是健康問題,也是重大的社會議題。醫學上已認為藥物成癮,是一種腦部功能失調之疾病,且藥癮與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類似,伴隨慢性及復發性病程。藥物濫用者兼具「病人」與「犯人」(指濫用毒品者)之雙重身份。而我國現行之法令與政策,常導致藥物濫用者因監禁或住院治療而中斷工作、學業及家庭等生活,剝奪其社會依附,甚至產生標籤化效果,導致藥物濫用者不易回歸社會,從而難以擺脫對於藥物或毒品之依賴。此為藥物濫用對健康與社會衝擊,最大的困境。
有鑑於此,研究藥物濫用的問題現況及對策,是一個重要的國家政策方向,本計畫著重在分析多種藥物(含毒品)濫用的流行病學資料及國內外處置策略,以了解在臨床與社區領域有關此問題之各類面向及解決之道。

 

成果摘要:

 

藥物濫用問題

問題預防對策
處方藥

全民物質濫用預防與心理健康教育未落實

學校宜結合親子共學與生活技能,於國小、國中、高中、大學藥物教育全面推動菸、酒、檳榔、與藥物濫用防治。全民教育也應加強藥物濫用與心理健康促進知能,實踐正向生活方式。

欠缺實證基礎以支持現行藥物濫用預防教育策略

學校與醫療教育策略缺乏研究,對醫師處方行為及病人用藥行為、藥物篩檢成效、處置成效等亦缺乏足夠的了解,導致實證基礎不足以引導策略。

身心社會危害持續存在

過度鎮靜安眠、嗜睡、認知功能降低、失智傾向等;依賴藥物、情緒低落、坐立不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交通意外事故、自殺風險、因藥物副作用致醫療成本增加、藥物資源濫用、低效性醫療問題等。

第一級預防-全面性策略

目的

針對全民提供正確用藥及物質濫用預防教育,提升心理健康促進知能,以防範處方及非處方藥物之誤用、濫用與成癮行為。

做法

於社會大眾(家庭、職場)、在學學生/中輟生、媒體專業人員等人口族群落實物質濫用知能教育宣導與技能演練。學校相關課程應落實正確用藥、反菸酒檳榔與反毒教育;社會面可透過媒體、網路進行社會教育;全民推動“藥物濫用守門人”以預防藥毒危害、早期轉介治療。

第二級預防-選擇性策略

目的

強化物質濫用高風險群的早期辨識與早期轉介工作以利適當治療。

做法

全民推動高風險群戒菸、戒酒工作以早期發現潛在藥物濫用的潛在族群,盡早阻斷處方及非處方藥物從誤用、濫用到成癮行為之發展。同時須強化醫療端對藥物濫用的早期辨識與轉介,提高篩檢、通報與早期戒治的成效,以預防個案走向成癮共病未治療導致社會安全之重大威脅。

第三級預防-指標性策略

目的

針對已成癮者的治療、司法問題與社會心理需求提供跨領域整合性、持續性服務,使關懷在不間斷的過程中達到有效的社會復歸。

做法

結合司法檢警機關、醫療、教育、社福單位共同合作,滿足藥物成癮者復元歷程中的醫療、法律、社會心理、福利服務之需求,有效降低成癮問題帶給個案、家庭、社會的衝擊。

非處方藥

成癮篩檢與轉介治療軟硬體資源不足:

成癮個案收治機構及人員訓練待加強;醫院須定義成癮戒治服務內容,改善替代療法的資源,提升戒癮者便利的治療環境。

醫療與司法合作機制應加強

醫療與司法宜合作建置有效完善的服務流程,滿足個案身心、社會與靈性需求,有效杜絕再犯,並增加藥物濫用者生活品質與戒治成效。

毒品汙名化議題

促進全民對藥物濫用議題重視,導正媒體報導並減少民眾對相關議題產生污名效應。

身心社會危害持續存在

身體躁動不安、異常亢奮、嗜睡、食慾不振等;依賴藥物/毒品、情緒低落、坐立不安、專注力下降、記憶力減退等;交通意外事故、自殺風險、家庭失和、暴力、犯罪行為等。

 
出版品:

瀏覽次數: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