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與健康

氣候變遷與健康
議題召集人:宋鴻樟教授(中國醫藥大學)

溫室效應和聖嬰現象,關聯全球升溫、產生氣候冷熱翻轉現象。地區性的氣象變化亦和居民的健康有顯著相關,但一般民眾和地方政府認知不足。本議題將本過去研究所得,提出健康服務調適政策建議,做為氣候相關健康政策規劃之依據。

 

  成果摘要:

一、氣候變遷對空氣汙染物的影響以臭氧與懸浮微粒的影響最為明顯,其他空氣污染物或是揮發性物質也將受到影響,但影響呈現出明顯的地理與空間性差異。

二、分析2010-2015年消防署災害應變處置報告災情統計,各縣市死傷比例為台中市( 33% )最高,台北市( 19% )、宜蘭縣( 11% )以及新北市( 9% )次之。觀察經濟損失方面,以嘉義縣( 10% )占比最高,雲林縣( 6% )次之。避難收容所的總收容人數以高雄市( 20% )為最高占比,其次,則是花蓮縣( 14% )與屏東縣( 10% )。農林漁牧災情損失方面則因多數報告未詳細描述各縣市的災情統計,因此以總災情與單一事件來敘述,這6年間約損失691億4千萬,其中單一事件最大損失發生於2015年蘇迪勒颱風( 22億8千萬)、2010年凡那比颱風( 21億2千萬)、2012年泰利颱風( 7億4千萬)與2012年610豪雨水災( 5億3百萬)。

三、以全台22縣市(扣除連江縣尚未有評估報告)將六大氣候變遷影響(增溫、降雨不均、劇烈降雨、颱風強度、海平面上升及空氣污染)化為分數,假若各縣市有探討到對應的調適能力計畫則得到1分,最高為6分。得6分的縣市為高雄市;得5分的縣市為宜蘭縣、新竹縣、彰化縣及雲林縣,其中,劇烈降雨與增溫為較多縣市主要關注的氣候變遷影響因子,海平面上升次之,而空氣污染與颱風強度改變方面則為最少縣市關注的項目。

四、氣候變遷對心理健康而言,社區為基礎的精神社會復健提供嚴重且持續的心理疾患患者如:思覺失調症,是重要的支持、有助於減少醫療服務,如:住院數和降低死亡率,同時增加照護的成本效益,以達到精神社會復健的目的。

五、台灣地區溫度的上升將可能使相關蟲媒傳染性疾病發生風險提高。根據資料顯示,數週前的高溫將使未來幾週後的登革熱、日本腦炎的發生風險增加,尤其是登革熱發生的風險可達7倍。若以數月前的氣象變化來評估未來日本腦炎的發生數,與溫度及雨量之升高有加乘作用;如前兩個月前之溫度每增加1℃,則日本腦炎的發生數可能增加約19%,而一個月前之雨量每增加1單位,則日本腦炎的發生數可能增加約12%。

六、雨量變化對病媒傳染性疾病之影響,也有研究發現其相關性。當每日累積降雨量達豪大雨(200mm-350mm)時,與氣候相關之蟲媒傳染性疾病之發生風險將較一般降雨量時增加2至10倍。但若每日降雨量超過超大豪雨(350mm以上)之程度,則可能因蟲媒棲息地完全被破壞,使得發生疾病爆發之風險反而下降。

七、由於花粉能附著在懸浮微粒PM10及PM5上傳播,因此,未來隨著氣候變遷及空氣污染的風險劇增,共同暴露的加成性效應亦是值得深入探討的議題。

八、台灣的居民則對低溫較為敏感,15℃以下的氣溫和心肺疾病的死亡最具相關性; 30℃以上的氣溫也具相關,但沒有這麼強。呼吸道疾病的氣溫相關,類似心血管疾病的相關,但相關程度相對較低。

九、台灣地區整體水資源使用,仍以地面水為主,而受氣候變遷的影響,地面水源的穩定性將是未來挑戰。

政策建議:
  1. 各縣市政府對氣候變遷、健康、調適的認知不足,需增進縣市政府對氣候變遷、健康、調適的KAP。
  2. 因應全球暖化,仍應重視低溫對老人的健康效應。
  3. 建置季節性極端氣候健康效應的預警系統。
  4. 增進脆弱族群之鑑定和健康照護。
  5. 增進醫療照護產業的調適。

 

出版品:

瀏覽次數:320